">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丁玥 楊虹磊 何青 通訊員 肖璐)武漢之南,碧水藍天,“三山三水三分田”的江夏是武漢南部最具活力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這片美麗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歷史文化與現代工業相互融合,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交相輝映。10月29日,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省委黨校等單位的專家齊聚武漢江夏區,開展“科技創新轉化先行區”主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調研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湖北江夏實驗室、湖北天勤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灣區科創服務中心、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華師智能教育研究院、紡大先進纖維創新平臺等單位,深入了解江夏科技創新轉化先行區的發展現狀,共謀未來快速發展的路徑和方向。

圖為: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717 所) 攝影 滕德慶
因地制宜,培優育“新”
深入江夏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調研團實地感受了其發展現狀。走進園區,便仿佛置身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沿陣地。這里匯聚了眾多生物醫藥企業,繁忙的研發與生產活動充分展現了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生機。
據了解,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已吸引百余家企業落戶,涵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為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江夏積極推動大健康產業鏈的完善與產業集聚。通過引進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食品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圖為:調研團參觀調研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
湖北江夏實驗室、湖北天勤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健康科技實驗室里,藥物研發、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正在上演。一眾生物醫藥企業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造福社會。在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創意誕生,每一刻都有新的技術在被探索和實現。

圖為調研團正在了解實驗室相關項目。
加“數”跑,向“智能化”轉型
湯遜湖畔,水天一色。在這里,坐落著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是江夏區政府重點引進的高能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據中心高級副總裁湯磷介紹,該中心打造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為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提升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培養打造一支懂政府、懂市場、懂技術的專業服務隊伍。
在實地參觀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的過程中,調研團專家湖北大學商學院教授葉茂升表示,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在圍繞江夏“主導產業”做好了延鏈、補鏈、強鏈文章,今后要利用好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的資源優勢,轉化一批科研成果、孵化一批科技項目,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作為武漢市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正以其良好的創新實力和良好的創新氛圍,成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為:調研團參觀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
激發資源優勢,形成創新格局
江夏區擁有24所高校、31萬大學生、12家科研院所、1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擁有“全國區縣少有”的創新資源。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江夏正憑借其蓬勃發展的動力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武漢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調研團參觀了裝備制造、生產線和光物理實驗室,詳細了解了七一七所對研發力量、技術優勢、技術創新、創新成果轉化、工程化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情況及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的建設情況。
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是圍繞湖北省量子產業科技發展,結合中船集團深海深地、風能風電、高端制造裝備方面產業優勢,依托七一七所光量子技術積累及核心團隊,聯合國內、省內優勢力量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將圍繞冷原子物理、光物理、智能光電與數字制造三個研究方向,開展技術研發、概念驗證、技術轉化與中試、投資與孵化、知識產權與情報、成果評價與轉化等方面工作,重點培育半導體量檢測精密激光、風場與氣象預報激光精密測量、深海深部資源勘探與地震監測、機器視覺及人工智能戰略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

圖為:鳥瞰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717 所)(攝影 武漢多多)
在武漢智能教育產業技術研究院,調研團專家們參觀了以“小雅”為典型代表的數字化教育平臺和多模態智慧教室,深入了解了數字化技術在教、學、評、管、服等多個維度的應用,目睹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并體驗了智慧書法、智慧體育、虛擬理化生實驗、STEAM創客3D打印等智慧教育裝備,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有了直觀感受。
據了解,該研究院下一步將構建智能教育產業生態聯盟,提供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規劃設計、全流程指導及一系列解決方案,推動江夏教育信息化和“智谷”建設,助力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展。

圖為:調研團在裝備展廳觀看智慧書法桌。
調研團最后一站來到了湖北省先進纖維材料創新平臺,該平臺由武漢紡織大學和江夏區人民政府共建。2023年以來,平臺先后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武漢英才”人才計劃、工信部生物醫用材料等項目立項。2024年,湖北省科技廳組織對全省467家新型研發機構2024年度績效進行評價,湖北省先進纖維材料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獲評“優秀”等次,位列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評價第一。
據該平臺總經理楊明介紹,平臺將培育孵化一批創新型企業,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的產業化項目有12個,其中“高通暢率人造血管”“輻射防護超材料產業化項目”“基于 3D 視覺毫米波理療機器人項目”等項目已成功落地,“綠色智慧臭氧整理技術及裝備產業化項目”等項目正在加快推動轉化。

圖為:調研團參觀湖北省先進纖維材料創新平臺(攝影 武漢多多)
融合聚力 共話“創新強區”
當天下午,“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共筑江夏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新未來”座談會順利舉行。調研團專家圍繞 “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與挑戰”“江夏區科技創新生態的構建” 等主題進行討論,提出了多個有指導借鑒意義的思路辦法。

座談會上,江夏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胡金元致歡迎辭,向參會人員介紹了江夏區“青蘋果”網評團隊的成立背景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分享了“青蘋果”優秀作者的成長故事。此外,還重點介紹了江夏區在生態、產業、創新、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戰略,以及在黨建、宣傳方面的工作經驗。

圖為:江夏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胡金元致歡迎辭
武漢市江夏區經科局黨組成員譚曉華,圍繞“融匯貫通”四個字提出了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據他介紹,目前江夏區非常重視金融工作,科投成立了1+5的政府基金體系,目前已有接近500億的基金總量,今年可能達到700億。他鼓勵國企要敢于投短、投小、投硬科技。

圖為:江夏區經科局黨組成員譚曉華發言
湖北大學教授葉茂升提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加大的背景下,企業要想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依靠創新;同時,科技成果轉化的后期必須要有市場化機制。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范化的制度為保障,以資金為支持,科技為支撐,這樣企業才能有再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座談會現場,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王魯鋒以江夏的柑橘產業為例,講解了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我感到非常驚喜。”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秦尊文表示,這次調研在江夏看到了“三個落實”,江夏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落實了武漢市委加快“三個優勢轉化”的決策;落實了“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他認為江夏在這幾個“落實”都走在了前列,值得點贊。

圖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秦尊文總結發言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如今江夏已成為武漢構建全國科創中心的重要引擎。通過此次主題調研和座談,為江夏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庫支持,期待江夏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據悉,今年是武漢市江夏區“青蘋果”網評團隊成立十周年。十年來,一大批江夏“優青”緊跟時事熱點,結合江夏發展實踐,思考創作,推出了系列優秀的網評作品。今年5月20日,江夏區委組織部聯合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推出了“一示范四先行”網絡作品征集活動,引起廣泛關注,來自全國的參賽作品百花齊放,為江夏高質量發展凝聚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此次調研是征集活動的子活動,來自不同領域專家,深入到江夏車光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區、科技創新轉化先行區、“共同締造”先行區建設一線,調研看變化,交流提良策,互動融資源,合力助推江夏“五區”戰略深入實施,期待江夏不斷給我們驚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