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把黑色椅子和桌子立于舞臺,表演者們穿著風衣、襯衫和裙子,一律以簡約的黑色服裝登場。故事發生在《哈姆雷特》正劇開始之前的兩個月,老國王被殺害的那個夜晚,臺上唯一一件樂器——尼古赫帕奏出類似小提琴卻又更空靈肅穆的聲音,演員們以復調音樂和聲詠嘆著莎翁筆下人物的悲與思,而莊重又充滿張力的肢體動作、對白與表演,則與聲樂、器樂水乳交融,勾勒出人性最深處的一面。
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節目,由波蘭“山羊之歌”劇團帶來的音樂戲劇《評論哈姆雷特》上周末亮相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時隔七年重返這里,劇團藝術總監、導演格熱戈日·布拉爾認為,中國觀眾能與其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共鳴。“這里的觀眾生來就有理解符號、音調等藝術元素的能力、見解和想象力。就像上海音樂廳里如果有一千名觀眾,我們覺得好像為大家講述了一千個故事——因為每個人都展開了基于作品的想象,而這種想象聚合在作品中變成一股能量,又從觀眾席傳遞回了舞臺上。”
成立于1996年的波蘭“山羊之歌”劇團,是歐洲最具創新精神的劇團之一,他們的《櫻桃園的肖像》《李爾之歌》等劇目曾在烏鎮戲劇節和上海演出引發熱烈反響。此次這支劇團帶來的《評論哈姆雷特》,嘗試用音樂解構戲劇。格熱戈日·布拉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他心中的莎士比亞是一位“作曲家”。“我在閱讀莎翁劇作時,感受到了一種屬于音樂的韻律——要知道,莎士比亞寫的是詩,而詩其實一直都是音樂。《哈姆雷特》誕生400多年來長演不衰,很多其他劇團致力于表演,我們則想展現莎翁筆下這個故事聽起來的感覺。”
“山羊之歌”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悲劇”,代表著劇團對古希臘悲劇傳統的繼承,同時劇團也注重聲音、歌曲和文本的整合。在《評論哈姆雷特》開場,所有角色圍繞在去世的老國王身邊。在短短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莎翁原作《哈姆雷特》里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甚至原創人物輪番登場,以不同視角呈現著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對于年輕的哈姆雷特而言,家族該如何生存?當老國王去世后,圍在他身邊的每個人,不得不去思考死亡究竟意味著什么。演員們上演源自民間的長音合唱,樂器尼古赫帕則營造或肅穆的旋律、或短促的節奏,時而以不和諧的音調渲染著緊張的氛圍,時而以空靈之聲讓聽者如入云端。音樂學家陶辛認為,波蘭“山羊之歌”劇團作品所呈現的莊重氣氛、類似“歌隊”的歌唱形式以及對戲劇的性質和目的嚴肅性的尊崇,都顯示出對西方戲劇根源的回歸。
對于那些已經可以把原作倒背如流的觀眾,在觀看《評論哈姆雷特》時有全新的體會;而對于那些并不熟悉莎翁原作的觀眾,亦可將其當作是一部獨立的人物群像來欣賞。在劇中,只見復活的先王憤怒地把鮮紅的花束摔成碎片,此刻音樂的能量也升騰至最高點;當奧菲莉亞邁向死亡時,大家一起為她唱響挽歌……所有角色或是自我審視和告白,或是訴說其他人的傷痛與彷徨。布拉爾設計的唱詞尤其精妙,如哈姆雷特用“我必須重返虛無,以繼續存在”來闡釋“生存還是死亡”的世紀問題。而演員們夸張的肢體動作和極富感染力的演唱,讓這些發人深省的歌詞擁有了更多直擊人心的力量。
撇去華麗舞臺和服飾,《評論哈姆雷特》以具有超然審美的敘事方式和表演,呈現了獨特的色彩。“在當代,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習慣了盯著手機,聚焦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我們劇團希望通過演出打開另外一個維度,不僅傳遞莎士比亞的人文哲思,也創造出全新的思考,讓觀眾的內心能夠獲得有別于以往的情感體驗。”布拉爾表示。(記者 姜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