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王芳、鄧俊)秋高氣爽,楓林初紅。11月9日,武漢“戲碼頭”與戲曲文化品牌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文華學院舉行,湖北省文聯、湖北省作協、武漢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武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等單位十余位專家學者共議“戲碼頭”。

據介紹,文華學院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近年獲批省級課題“振興武漢戲碼頭策略研究”項目。武漢“戲碼頭”與戲曲文化品牌建設學術研討會是該校推進項目研究工作的重要舉措。
文華學院校黨委書記鄭暢說,武漢“戲碼頭”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荊楚文明和長江文明的重要內涵,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探討武漢“戲碼頭”及武漢戲曲文化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鄭暢表示,兩大省級學術中心承擔振興武漢“戲碼頭”策略研究課題,有望為武漢“戲碼頭”振興貢獻學術智慧,也推動文華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
省作協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蔡家園結合他曾經在省文聯文學藝術院的相關工作經驗,對近年來湖北省在戲曲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收獲進行了簡單介紹。他認為應建立長期工作規劃,重視高校活態傳承并充分借力。
作為全國聞名的“戲碼頭”,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也成為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討論的重點。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朱偉明說,戲碼頭的主要特點是開放性、多樣性、平民性,而建設戲碼頭文化品牌最核心的內容是“戲”,沒有戲,品牌建設就是空的。同時她強調除了要有好戲,還要有懂戲的觀眾。要使“戲碼頭”成為富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其途徑是提升武漢戲碼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使其成為中國戲曲的聚集地和輻射地。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黃蓓多年執筆《湖北藝術發展報告》,對湖北戲曲建設與發展的情況比較熟悉。她認為當前戲曲發展的核心內驅力是劇目建設,她從武漢戲碼頭曾經的輝煌歷史來反思現在的戲曲建設工作,指出當今時代戲碼頭需要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人才和領軍人物,反思了現在的戲曲建設工作中對創新的內涵認識不足、戲曲進校園實踐有偏誤等問題,并強調了戲曲建設的重點在于其不可替代性。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鄧斯博從受眾角度出發,探討了如何推動觀眾關注戲碼頭并為戲曲消費買單的問題。她表示,戲曲應從創新內容、結合新鮮元素、走新穎路線、多媒體應用等角度創作優質作品。同時,從商業形態角度構建具有學術水平的網紅隊伍為武漢戲碼頭站臺。
其他與會專家劉慰東、葉萍、魏林、張翔周璐、周璐、王芳,也分別從改善戲曲校園傳承,推動戲曲教育、培養戲曲消費者、突出本土劇種文化屬性和地方氣質、重視傳統劇目活態展示、加強戲曲網絡傳播和媒體推廣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
“武漢‘戲碼頭’振興策略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追求的是持續繁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譚邦和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