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家鄉為我們送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作為一名在北京從事蔬菜配送行業的流動黨員,我將為‘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9月16日,在聆聽完江西省吉安市委宣講團成員在北京舉辦的流動黨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后,吉州區駐北京流動黨總支書記王平說。
江西省吉安市是井岡山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市,全市共有2.3萬余名流動黨員在外務工創業,約占全市黨員總數的10.5%。近些年來,針對流動黨員去向難掌握、組織生活難開展、管理難到位、作用難發揮等問題,吉安市不斷加強教育管理、提升服務質效,引導流動黨員隊伍在奉獻他鄉、服務老鄉、反哺家鄉中爭當“吉先鋒”。
構建三級組織架構——
異地亮身份
“有了這個證,我回東莞就可以去社區黨支部報到,參加黨組織活動了……”遂川縣巾石鄉界溪村黨支部流動黨員熊斌鄭重地從黨支部書記手中接過《流動黨員活動證》。
吉安市各級黨組織持續健全流動黨員流出流入情況登記制度,通過線上公眾號號召、線下入戶走訪、電話微信核查等方式,常態化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動態更新全市2.3萬余名流動黨員臺賬,全覆蓋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督促流動黨員向流入地基層黨組織或流動黨員黨組織報到,做到知去向、知現狀、知想法。
為讓流動黨員心有所依,吉安市依托駐外辦事機構、商會,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成立了94個流動黨員黨組織,構建“市級流動黨委—縣級流動黨總支—鄉鎮流動黨支部”三級組織架構,讓流動黨員聚在黨的旗幟下。
黨員工作生活在哪里,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就跟進到哪里。聚焦破解流動黨員工學矛盾突出、職業特征融合度不高等問題,吉安市探索建立線上線下雙軌課堂,線上依托贛鄱黨建云、“吉安組工”微信公眾號等,及時推送學習資料,線下定期寄送“紅色包裹”,讓流動黨員學習“不斷線”、教育“不斷電”。
流動黨員不僅要聚攏在黨旗下,更要在流動中為黨旗增光。為了讓流動黨員流而有為,吉安市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橋梁紐帶作用,通過與流入地黨組織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建立黨建聯盟等形式,引導流動黨員在流入地主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等志愿服務。
吉水縣駐京勞務輸出聯絡站黨支部書記劉志根,扎根北京35年,帶領支部黨員積極參與流入地的治安巡邏、安全檢查、環境治理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先后榮獲“北京最美江西人”“北京市勞動模范”等各類榮譽稱號。
打造融合服務陣地——
全方位關愛
“流動黨支部讓我們這些身在外地的黨員找到了家的感覺。”近日,在東莞市務工的鄧天明在參加吉安縣固江鎮駐粵流動黨員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說。
吉安市按照黨建標準化建設要求,整合資金1000余萬元,將所有流動黨員黨組織活動場所打造成集黨員之家、工會之家、商會中心、綜治中心和人才聯絡工作站“五位一體”的融合服務陣地,讓流動黨員流而有家。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為了推動在外流動黨員實現抱團發展,吉安市由流動黨員黨委牽頭,建立駐外黨支部省際聯系會制度,定期組織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召開合作洽談會,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創業互助、合作共贏。近些年來,一大批吉安籍企業家在京、滬等地創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5萬余個。
按照“1+1”“1+N”的模式,組織4600余名鎮村黨員干部與流動黨員進行結對,實現了平時有專人聯絡、困難有溫馨幫助、訴求有解決途徑、就業有貼心指導。今年以來,已累計幫助流動黨員協調解決困難問題1300余個。
“鎮、村干部時不時就會來家里走訪,問問情況,幫忙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讓我們在外工作更安心。”在得知鎮村干部主動上門幫自家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后,在廣東務工的流動黨員黃新平十分感激。
搭建“三大平臺”——
返鄉有作為
從外出逐夢“南飛雁”,到返鄉振興“領頭羊”,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以后,吉安縣桐坪鎮流動黨員王全成有了新身份——楓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為了解決村里上訪戶較多的問題,王全成成立鄉村治理專班,組建“黨員先鋒隊”和“志愿者調解隊”,積極爭當國家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信息員、化解基層矛盾的調解員,走出了一條鄉村善治的新路。
吉安市充分發揮“鄉情、友情、親情”的情感紐帶作用,為流動黨員搭建回鄉任職、返鄉創業、招商引資“三大平臺”,一方面,通過將返鄉創業的流動黨員納入村“兩委”后備干部隊伍,安排其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等職務,由鄉鎮黨委掛點領導結對做好“傳幫帶”工作。另一方面,主動為有返鄉創業需求的流動黨員提供創業指導和金融支持等服務,回引在外創業成功的流動黨員融入鄉村產業鏈,實現自身發展與鄉村振興共贏。同時,充分發揮流動黨員見多識廣優勢,常態化開展提供一條信息、引進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產業、帶富一批群眾“四個一”活動,引導創業經商的流動黨員加入“雙招雙引”,實現人才回引、資金回流、項目回歸,變“看客”為“主角”。
回村任職、返鄉創業、招商引資……截至目前,全市駐外流動黨員黨支部累計為家鄉培養村黨組織書記112名、“兩委”干部684名,累計有1400余名黨員返鄉創業,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僅2023年以來,就幫助招引項目18個,帶回創業資金超30億元,帶動發展了桐江沿線萬畝產業示范帶等一批富民產業。(本報通訊員 吉組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