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陳逸菲 李洋
灌木叢中,農戶家旁,一座歷經千年滄桑的古橋隱匿于層層綠林中,這正是鐘祥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辦案組開展“助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的保護對象之一——古東橋。
古東橋位于東橋鎮,但即便來到鎮上,辦案組也頗費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古橋的確切位置。“請問您知道東橋在哪兒嗎?”“這里就是東橋呀”,辦案組向行人詢問東橋的位置,大部分人都感到疑惑,只有極少部分老人才明白辦案組問的并不是“東橋鎮”,而是“古東橋”。
東橋鎮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鐘祥的東大門,作為一個并不以江河湖泊出名的小鎮,為何會以“橋”來命名呢?說起東橋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中期,東橋稱沈鹿,水患頻發,約公元前五百八十八年,楚國令尹孫叔敖帶領民眾興修水利,開挖河溝治水,為改善交通,河道兩端修建了兩座石拱橋,這兩座橋分別被稱為東橋、西橋,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因繁華集市在東橋之東,人們習慣于把沈鹿稱為東橋,東橋鎮的稱謂也自此流傳于今。時光推移,當地居民已漸漸遺忘了古橋的存在。
這樣一座歷史悠久、意義深遠的古橋,為何荒涼冷僻,雜草叢生?帶著疑問,辦案組開展了實地勘察。
“古東橋”也稱東石拱橋,橫跨王家小河,橋身用鑿磨青石加糯米膏漿砌而成。橋面寬3.85米,橋拱高4.66米,橋孔進出呈“八”字型,寬約8.8米,歷經千年風雨洗刷屹立不倒,堪稱戰國時期建筑絕技。
早在2015年,鐘祥市文物局及東橋鎮黨委政府就曾對東石拱橋開展保護性維修,將橋中心向四周外延伸50米劃定為保護范圍。但因后期未得到持續性保護,東石拱橋保護范圍內雜樹生長茂盛,橋體四周被不斷生長的茂盛植被覆蓋,橋身內外側雜草叢生,有侵蝕古橋橋體隱患,古橋整體風貌遭到破壞。
雜樹雜草就像是古建筑的“牛皮癬”,因長期無人居住或通行,極易滋長,且屢除不盡,長期放任生長,植物根系會逐漸瓦解建筑結構,甚至對本就脆弱的古建筑造成毀滅性打擊。
保護工作勢在必行,但如何使位置偏僻的古橋徹底遠離野生植被的困擾是一個現實“痛點”。為此,鐘祥市檢察院召開聽證會,邀請職能部門及聽證員共同商討古橋保護問題。聽證員提出“古橋上的植被這次鏟除了,過段時間還會再生長,只有建立一套‘可持續性’的管理制度,才能解決‘雜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問題”。
責任單位聽取聽證員建議后,成立專班,研究確立“鎮村人‘三級巡查’”制度,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實現鄉鎮年巡一次,責任村月巡一次,看護人周巡一次的無縫管理,消除了文物安全隱患,還原了東石拱橋的歷史和人文風貌。
“文物保護點雜草、灌木叢生的現象不只有東石拱橋存在,我鎮應當舉一反三,加強對轄區內其它同類文物保護點的管理”,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表示。后續,責任單位對東橋鎮21處重點文物保護點逐一排查,并對每處文物保護單位嚴格推行三級聯保制度,在全鎮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保護網,清除古建筑“頑疾”。
據介紹,鐘祥市檢察院將全面對標、堅決落實“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的重要要求,持續深化助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以高質效司法辦案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用心守護鐘祥這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相關鏈接:
根據《春秋左轉注》、《鐘祥縣志·大事記》等史料記載“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鐘祥縣東六十里”“沈鹿在今鐘祥東60里鹿湖池”春秋時期,東橋鎮不叫東橋而稱沈鹿,著名的“沈鹿會盟”就發生在此地。
鐘祥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鐘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決定》指出,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的獨特底蘊和潛在實力,鐘祥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1994年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湖北省唯一縣級歷史文化名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