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低碳發展·大家談】
我國低碳農業區域間的發展水平差異顯著。農業碳排放年均值呈現東北、中部、東部、西部遞減的趨勢,而農業碳排放年均增長率則表現為中部、東部、東北、西部遞增。這種差異源于各地的資源稟賦、技術水平、政策導向及經濟結構的不同。
東北地區憑借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有力的政策推動,在農業低碳轉型中拔得頭籌。中部地區則通過提升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強化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潛力巨大。中部與東部地區在低碳農業增速上尤為突出,得益于兩地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來,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為減排事業增添了強勁動力,有效促進了農業低碳發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但受限于基礎設施薄弱和技術瓶頸,低碳農業發展之路仍顯艱難。
在我國農業版圖中,甘肅河西走廊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成為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區域。這里光照資源豐富,祁連山融水灌溉滋養綠洲,孕育出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作為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與生態屏障,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對維護西北生態安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這一區域積極探索低碳農業發展之路,平衡水、沙、綠、富關系,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面對干旱半干旱氣候,該區域積極探索高效水資源管理和灌溉技術,應對水資源短缺。滴灌、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顯著降低水耗,提升作物產量,實現了節水增效的雙重目標。此外,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減少了土壤侵蝕現象,顯著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在推動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河西走廊積極推廣低碳農業技術,如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的廣泛使用,有效降低了化學品對環境的污染。此外,現代化設施農業和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輕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壓力。
河西走廊低碳農業發展的高分答卷離不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托舉。例如,酒泉市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光熱資源,建設了一批大型溫室設施,形成了高效、低碳的農業生產新模式,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當地農業部門還通過加強品牌化建設,不斷提升低碳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廣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農產品,有效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河西走廊在農業科技與低碳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還得益于眾多科研院所在該區域建立的長期定位試驗站。它們通過深入研究與實踐,為河西走廊乃至全國的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以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武威綠洲現代農業科學研究試驗站、甘肅農業大學武威綠洲農業綜合試驗站以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張掖節水試驗站試驗基地等為代表,這些科研站點圍繞節水灌溉、土壤改良、作物種植模式優化等關鍵領域,開展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
其中,甘肅農業大學武威綠洲農業綜合試驗站連續多年對綠肥種植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綠肥作物的引入能夠顯著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進而促進土壤團聚化過程,增強土壤碳固存能力。這一發現不僅為減少化學氮肥用量、保持玉米產量穩定提供了可能,還為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基于相關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麥后復種綠肥輪作玉米的生態保護型種植模式,被形象地稱為“為裸露農田蓋上綠色被子”。這一模式在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流域被廣泛推廣,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顯著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為國內外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示范。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河西走廊的實踐探索對于推動全國乃至全球的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生態壓力提供了新思路,還為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樹起了標桿。
低碳農業承載著農業自身轉型升級的重任,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守護綠水青山的關鍵一環。當前,各地各部門應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繪低碳農業繁榮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此,需從以下方面發力:
推廣精準施肥與有機肥替代,構建低碳肥料體系。通過先進的土壤測試和病蟲害診斷技術,制定個性化的測土配方施肥方案,確保化肥精準施用,避免過量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同時,積極推廣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構建低碳肥料體系。此外,鼓勵農民利用農業廢棄物進行堆肥處理,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探索和推廣適宜的耕作方式。可通過輪作、間作、休耕和保護性耕作等,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特別是保護性耕作,能夠減少土壤擾動和裸露,降低土壤侵蝕和碳排放。同時,結合區域特點,推廣適宜的作物種植結構,如種植固碳能力強的作物,進一步提升土壤碳匯功能。
加速農業科技創新與智能化管理,推動生產環節低碳化。例如,利用智能灌溉系統實現精準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和碳排放;利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推廣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和灌溉設備,降低機械運行和灌溉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加強農業創新科技的研發和推廣,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低碳化水平。
面對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的變化,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高耗水、高耗能作物的種植比例,增加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特別是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農產品,如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等,滿足市場對低碳、環保農產品的需求。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還可嘗試建立農業碳交易市場,允許農民和企業通過出售碳減排量獲得經濟收益,激勵他們積極參與低碳農業實踐。
(作者:江 晶,系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