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河源,早晚寒風起,日間陽光溫和。走進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寬敞干凈的鄉間村道、燦爛綻放的幸福笑臉,處處透著勃勃生機。

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
鄉村特色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也是鄉村文旅產業的獨特優勢。在開展對口幫扶協作中,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河源指揮部(以下簡稱深河指揮部)如何立足深河兩地資源優勢最大程度保護傳承鄉土文化資源,挖掘旅游潛力,推動“百千萬工程”縱深發展?11月22日上午,“山海相邀 深河情深”全國主流媒體河源調研活動不斷深入,媒體記者們前往活動第八站——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水背古村陽明文化旅游區,探究深河指揮部助力推動“百千萬工程”的做法。
擦亮文化新名片
古村煥發新活力
走進水背村,道路干凈整潔,兩側綠樹成蔭,房屋錯落有致,家家庭院內花團錦簇、綠意盎然,戶戶庭院外干凈整潔、井然有序。行至不遠處,一座特色鮮明的王陽明文化研學館正緊鑼密鼓地修繕中。媒體記者們在水背村詳細了解該村突出“千年古村”“陽明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設,實地走訪了休閑長廊、陽明廣場、沿河步道、荷花觀賞棧道、古榕樹廣場等,感受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之下全村的變化。

通過幫扶協作,水背村村容村貌發生變化
大壩鎮水背村是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明朝巡檢司舊址坐落其中。水背村文旅資源豐富,擁有先秦遺址16處、古村落群8處,擁有近現代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剪紙、陽明紙和陽明紙傘等傳統習俗技藝,先后獲得“廣東省古村落”稱號,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素有“千年水背陽明客鄉”之美譽。

陽明廣場
水背村黨支部書記陳冬介紹,王陽明文化研學館選址在“鄉府”的龍聚圍,是一座坐北向南的府第式建筑,三堂兩橫布局的院子。研學館建設面積達 3100平方米,投資約 580萬元,館內將展示陽明事跡以及其在和平(水背)巡檢司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為世人了解王陽明以及和平建縣歷史提供窗口,同時也為傳承陽明文化的研學游學、文史考察和鄉村旅游等提供場所。此外,館內還將集中展示剪紙、陶瓷、和平塤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圳駐大壩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張亞國介紹,為打造對口幫扶協作典型和亮點,助力“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根,深河指揮部于2023年先后支持資金用于完善水背古村陽明文化旅游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
據悉,2021年,水背村被評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23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同時被納入全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建設。目前,結合培育工作,水背村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提高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景區內陽明文化研學館、巡檢司修復、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等項目穩步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農文旅融合發展
產業激活內動力
在水背村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的百香果種植基地,工人們將采摘的百香果倒入數字化機器分選以達到去劣存優效果,之后色澤鮮艷、窩底完整、表皮光滑、個頭均勻的果子被裝箱后銷往全國各地。

媒體記者了解該村發展情況
在媒體記者采訪過程中,張亞國介紹,幫扶水背村推動陽明文化帶動旅游發展的同時,工作隊也積極推動當地農業產業與旅游相融合,吸引了廣東古樹緣生態農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落戶水背村,投資打造了集300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園、花海觀光、水果采摘、親子游玩等于一體的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百香果種植基地內,工人正在分裝果子
水背村村干部陳俊杰介紹,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采用“村集體+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流轉閑置土地發展以百香果種植為主導,融合農業生產、特色餐飲、休閑觀光、親子游樂等多種業態,建設集觀光花海、農事體驗、水果采摘、兒童游樂、研學旅行綜合實踐等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休閑觀光園。該基地也是和平縣“六個十萬畝”產業建設的十萬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
據介紹,“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總投資650萬元,其中水背村產業資金投入150萬元,以年8%固定分紅和按每畝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及水庫租金收益,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約20萬元。同時解決附近農民穩定就業35人,種植期、除草期、采摘期解決60多個臨時就業崗位,固定工月收入3000多元,臨時工每人每天100至150元。此外,通過示范帶動效應,項目還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戶種植百香果。
廣東古樹緣生態農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葛小毛表示,目前基地可以年產黃金百香果約680噸,年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公司年營業收入約2500萬元,其中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年營業收入約1200萬元。

村內文旅項目
據悉,深河指揮部大力推進水背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挖掘傳播優秀的陽明文化,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思路,幫助當地挖掘特色優勢,在水背村原有產業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拓寬經營項目,積極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推動富民興村。
如今,水背村的村集體經濟不僅得到了提升,村里的文旅項目更成為游客青睞的打卡點。截至2024年9月底,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88萬元,預計2024年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文、圖|吳奕鎮 袁文康 陳殷 彭文蝶 桑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