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記者 高凱)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黎紫書新作《余生》新書分享會日前在北京舉辦。學者、評論家張莉,作家文珍,媒體人傅適野,當日與黎紫書圍繞《余生》進行文學對話,深入探討了微型小說創作與其中蘊含的詩意和魅力。

《余生》。主辦方供圖
黎紫書,1971年生于馬來西亞。自1995年以來,作品多次獲得花蹤文學獎、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等。
《余生》是黎紫書的微型小說精選集,收錄了她的71篇微型小說,每篇均在千字左右,這些作品取材豐富,有庸常瑣事,有飲食男女,有科幻寓言,有異化畸態,也有片刻角落里一體兩面的悵然和溫存。每一篇微型小說如同在紛雜人潮中截取一瞬的人生片段,以敏感洞明的視角窺探大千世界的背面,呈現出具體而沉默的人們隱秘洶涌的內心。
“微型小說是作家用小說形式寫的詩,這個小東西講究凝練,到極致時是小說和詩融入彼此后燒出來的結晶”,黎紫書當日表示,微型小說要求作家在有限的字數內,精準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間,并將其轉化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寫微型小說的時候,你要懂得舍棄、懂得謙卑。在微型小說面前,你是要成全小說,而不是要成全自己”。
張莉指出,黎紫書捕捉到的生活中的倏忽一瞬是該作品里面特別有意思的部分,“她寫的是內心的波瀾,而這種波瀾是各種生活理念或者時代觀念的沖突”。其中,張莉特別提到了《窗簾》和《春滿乾坤》兩篇,認為黎紫書在其中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生活中的微妙情感與觀念沖突,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文珍則從黎紫書創作過程中不斷“做減法”的細節切入,認為《余生》里的每一個故事都有一種回味悠長的余味,而這也正是黎紫書的微型小說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其實一般我們看到的微型小說會在很短的篇幅中增加一個戲劇性的沖突,但是紫書老師這些小說常常是戛然而止,它是去戲劇化的,有一種余味,這個余味是我們平時看到的那種戲劇化沖突是不一樣的”。
黎紫書也表示,在她心里有一套獨屬于微型小說的審美標準。“我們要相信在我們的人生中,必然有一些珍貴的東西只適合放在小小的盒子里頭。比如一個鉆戒,你不可能放到一個大箱子里頭,鉆戒的效果不會出來。但是當它放在一個小小的精致的盒子里面,你打開那個盒子,看到鉆戒就是整個世界”。黎紫書強調,她在寫作微型小說的過程中從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小說是大于故事的。“有時候故事沒有寫完,它是小說;故事講完了,它就只是一個故事”。
傅適野表示,在黎紫書的筆下,很多日常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和器物,經過文學化的處理之后變成一種陌生之物,其實就是把熟悉重新變成陌生的一種感受。但是在陌生化的過程中,卻能讓曾經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她認為,書寫日常的目光和觸覺能代表寫作者的立場和態度。
活動最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微型小說不會因為體量小而影響其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分量,它一樣會做到尺幅之中見山水。他認為,《余生》是打開黎紫書小說世界的一把絕妙的鑰匙。(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