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記者 張亨偉)12月9日,第十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10)頒獎儀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舉行。中文投稿者奚源(中國大陸)榮獲一等獎,迪倫·休(英國威爾士)、路易斯·善卡爾(英國倫敦)以及王襦萱(中國臺灣)共同獲二等獎。
“這是一個真正的國際賽事。”評論獎組委會成員凌敏表示,自國際藝術評論獎創辦十年以來,已經收到了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的2618篇稿件。以本屆344篇稿件為例,英文稿件196篇,中文稿件148篇。其中,中國、英國、美國和德國位居投稿量前列,而大洋洲、希臘及哥本哈根等地也緊隨其后。

頒獎典禮現場。中新網記者 張亨偉 攝
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評審團由意大利羅馬國家現代和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克里斯蒂安娜·科魯(Cristiana Collu),Artforum中文網編輯、作家、譯者杜可柯(Du Keke),獨立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史學家和作家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歷史學博士、藝術評論家瑪爾戈扎塔·卡茲米爾恰克(Ma?gorzata Ka?mierczak),卡塞爾大學、卡塞爾文獻展研究院藝術與經濟學教授由宓(You Mi)組成,經歷了前期一系列初審及復審后,在復旦大學完成了兩天緊張的線下終審,評委最終一致決定,授予四位獲獎者獎項。
“今年收到的稿件呈現出兩種顯著變化。”凌敏表示,一是年輕化,獲獎者基本都是“90后”。這個獎項不僅是挖掘新一代的藝評人,更重要的是通過展覽評論來反映這個時代誰在寫、寫什么以及在什么語境下寫;二是投稿者的多元化,不僅有藝術圈內人士,還有來自社會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這能讓大眾在不同學科的評述中更加了解和理解藝術。
正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的一等獎獲得者奚源通過視頻發表了獲獎感言:“作為一名藝術圈的局外人,評委能將一等獎授予一名社會學研究者,讓我感到驚喜和意外,但這也正是當代藝術包容性的最佳體現。我很榮幸能在兩個開放性、多元性極強的領域里有所貢獻,并希望在未來能持續探索,促進兩個領域的溝通與合作。”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席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表示:“在這個全球化加速的當下,藝術批評不僅要關注藝術本身,還必須關注藝術所處的生活環境、社會與文化。藝術批評應該是我們理解藝術生發的共同語言。”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席主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則表示:“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的獨特之處在于采取中英文投稿的方式,讓更多非英語思想進入英語世界,這是一種把世界不同部分聯系起來的努力。不僅中國需要更多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傾聽來自非英語世界的聲音。”
在過去的十年里,IAAC在中國經歷了非凡的發展歷程。組委會和評審團不斷探討藝術評論的標準問題,涉及寫作風格的明晰性、展覽在時間和地理上的語境化處理以及作者立場的明確性及其與觀點的相關性。“十年世界風云變化,但是一旦堅持,就會成為一本厚重的歷史,所以我們寫的不僅僅是文章,而是要是把當下的語境留給后人”。凌敏總結說。(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