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開展“強化欠薪治理 保障勞動權益”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有關部署安排。
最高法:嚴懲惡意欠薪行為 快立快執欠薪案件
妥善審理各類勞動權益保障案件
今年1至11月,全國法院受理一審勞動爭議案件59萬件,受理一審勞務合同糾紛案件66萬件。例如,妥善審理平等就業權糾紛案件,依法糾正用人單位因為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不予招錄、拒絕簽訂勞動合同的行為,破除各種不合理限制,推動高校畢業生平等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創業。
又如,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完善辦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快立快審快執通道,符合條件的案件依法先予執行,“提前救濟”,推動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依法支持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融入城市工作、生活。
按時足額獲得勞動報酬是勞動者最關心的權益
今年1至11月,全國法院受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刑事案件約1000件,受理一審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民事案件約8.2萬件;截至12月中旬,全國法院共執結涉農民工案件約6.9萬件,執行到位金額17.2億元。
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根治欠薪典型案例,明晰規則樹立“風向標”,多措并舉建立“快車道”,多方聯動織牢“保護網”。有效實施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司法解釋,通過刑罰手段依法嚴懲惡意欠薪行為,對惡意欠薪者形成有力震懾。
對涉欠薪執行案件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執行、優先發放執行款,充分運用“點對點”等查控系統,查控被執行人財產信息,依法適用限制高消費等強制措施,制裁惡意拖欠工資的被執行人,加大對規避、抗拒執行行為的懲戒力度。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聯合實施“護薪”行動,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糾紛中調解結案難、調查取證難、裁審銜接難等問題。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健全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的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執行聯動。
有序加強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把勞動管理算法關進法治“籠子”,用法治方式為外賣配送系上“安全帶”。今年1至11月,全國法院審結一審涉新就業形態民事案件約8萬件,包括“新業態勞動者被個體戶案”“連環外包案”“勞動管理算法控制案”等典型案例,依法保障新業態勞動者權益,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典型案例,明確平臺經濟主要行業類型和常見用工方式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對于存在用工事實,構成支配性勞動管理的,依法認定勞動關系,勞動者依法享有取得勞動報酬等一系列勞動權益,同時應當接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積極支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推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示范文本,促進行業規范,促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
推動形成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合力
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建立“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大力推進勞動爭議特別是欠薪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工作的通知》,推動做好各類調解銜接聯動,合力實質化解新業態勞動糾紛。
今年1至1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訴前調解成功的勞動糾紛達6.2萬件,全國總工會訴前調解成功33.7萬件。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健全仲裁、審判銜接工作機制,開展仲裁、審判信息比對機制建設試點,建立疑難復雜案件共同研討機制和典型案例聯合發布機制,統一裁判尺度,暢通維權渠道。會同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關于協同推進“一函兩書”工作的通知》,接下來還將聯合發布“一函兩書”典型案例,充分發揮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和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建議書的作用,促推用人單位規范用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將強化欠薪治理,保障勞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積極開展治理欠薪冬季專項行動
人民法院要切實做好歲末年初欠薪案件審判執行工作,依法及時、有力保障農民工權益,讓農民工高高興興回家過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最高人民法院決定自2024年11月至2025年春節前,在全國法院部署開展治理欠薪冬季專項行動。
各級法院要全面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法律法規,落實欠薪案件綠色通道和“一站式”訴訟服務,以工程建設等領域特別是政府、國企項目為重點,加大涉欠薪案件審判執行力度,綜合運用調解、和解、督促履行、強制執行等手段,推動生效裁判履行到位,確保已經執行的案款在春節前順利發放,及時兌現農民工勝訴權益,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開展集中打擊惡意欠薪攻堅行動,做到有案必查、有罪必懲,形成有力震懾;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犯罪的,依法快速審判,嚴厲打擊。同時,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被告人認罪悔罪,積極籌措資金支付拖欠勞動報酬,獲得被害人諒解的,依法從寬處罰。
切實加強涉新就業形態民事案件審判指導
依法審理涉新就業形態社會保險糾紛案件,落實社保政策,推動、引導、支持企業和新業態勞動者依法參加相應社會保險。依法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促進平臺企業通過購買人身意外險、雇主責任險等商業保險,提升新業態勞動者保障水平。
妥善審理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依法合理認定各方責任,推動平臺企業適用遵守交通規則等社會秩序的算法和規章制度,強化外賣快遞從業人員遵守交通規則的法治意識。
依法支持勞動者主張因算法不合理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推動勞動管理算法符合日常生活經驗、符合公序良俗。依法支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健全農民工和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范圍,共筑職業安全“防護網”。
下一步,繼今天發布的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認定指導性案例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將圍繞司法實踐中突出的職業傷害保障、勞動者致人損害責任承擔等問題,持續培育、選編、發布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推進出臺有關司法解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
有效促推勞動爭議多元預防化解
遵循自愿原則,依法開展訴前調解、訴訟調解,應調盡調,促進勞動糾紛實質化解;堅持當判則判,當事人不同意調解的及時依法受理、裁判,堅決防止強迫調解、久調不決。
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用好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建立的“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引導勞動爭議通過調解方式解決,提升勞動爭議化解質效。推廣“示范訴訟+批量調解”機制,加大對群體性勞動爭議調解指導力度,宣傳引導勞動者依法維權,用人單位規范用工。
集中力量實質化解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信訪案件,對于復雜疑難案件,有關負責同志要帶頭接訪、依法化解,做深做實“有信必復”。抓好建筑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行業領域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資源,推動勞動爭議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最高法發布涉欠薪糾紛典型案例 明晰裁判規則妥善化解糾紛
臨近歲末,正值工資結算高峰,落實和保障好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是當前一項重要且緊迫的民生大事。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多個涉欠薪糾紛典型案例,進一步明晰裁判規則、推動部門聯動、促進多元解紛、加強協同共治。
明晰裁判規則,妥善化解糾紛
宮某等11人與某金屬公司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中,宮某等11人與海外生產項目發包人某冶金公司簽訂勞務合同,與承包人(實際用人單位)某金屬公司未訂立勞動合同。
在實際用人單位不認可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依法以人格、經濟等從屬性特征作為判斷標準,準確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保障了海外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王某與某投資公司勞動合同糾紛案中,某投資公司就拖欠工資與王某約定了分期付款時間,但未按照約定支付第一期工資,且在訴訟過程中否認付款約定。人民法院認為,雖然后續工資付款期限尚未屆滿,但某投資公司明確表示不履行付款義務,勞動者可以在后續工資支付期限屆滿前請求公司支付所有欠付工資,依法充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區分不同情形,做好統籌保護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化解欠薪糾紛過程中需處理好促進市場主體發展與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關系。區分用人單位欠薪的主觀過錯、危害后果和解決預期,推動用人單位穩住崗位、保住基本工資發放,妥善解決欠薪糾紛。
31名勞動者與陳某勞務合同糾紛執行案中,陳某經營服飾公司,因他人拖欠貨款導致拖欠勞動者勞動報酬,但此前從未拖欠,且公司提供20多個工作崗位,仍有發展盈利能力。
執行法院多次調解,促使勞動者與陳某簽訂執行和解協議,對機器設備采取“活封”方式保障正常經營,動態監管企業賬戶,以企業盈利支付勞動報酬,通過“活水養魚”方式化解欠薪糾紛。
某運輸公司與某混凝土公司運輸合同糾紛案中,某混凝土公司拖欠運費導致某運輸公司的19名貨車司機無法獲得勞動報酬,集體討薪。人民法院針對欠薪癥結,在運輸合同糾紛中依法裁定某混凝土公司先行支付相關運費,督促某運輸公司在拿到運費的同時當庭將款項發放給每位司機,既保障用人單位正常經營,又高效化解欠薪糾紛。
堅持多措并舉,分類有效處置
人民法院落實欠薪案件綠色通道,快立快審快執各類欠薪案件,維護勞動者勝訴權益。充分運用“總對總”“點對點”查控系統,強化線上和線下財產調查工作,全面查控被執行人銀行存款等財產信息。依法適用限制消費、納入失信名單等執行措施,加大對規避、抗拒執行行為的懲戒力度。
47名勞動者與某餐飲公司勞動仲裁裁決執行案中,某餐飲公司拒不履行勞動仲裁調解書,其實際控制人將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毫無關聯的其他個人,意圖逃避法定責任。
執行法院主動查明該事實后,對實際控制人等采取限制高消費措施,督促其支付了勞動者工資,圓滿解決了欠薪糾紛。11名勞動者與某科技公司勞動仲裁裁決執行案中,某科技公司無可供執行的財產,采取限制高消費等措施未取得預期效果。執行法院依法追加未實繳出資的股東作為被執行人,引導股東直接支付欠薪,化解了公司“空殼化”導致的欠薪難題。
69名勞動者與某鞋業公司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執行案中,某鞋業公司嚴重資不抵債。執行法院引導債權人申請某鞋業公司執行轉破產,協調有關部門調查尚未進入訴訟的工資債權情況,在破產程序中依法優先保障全體勞動者工資債權,于春節前集中發放。
堅持協同共治,推動防治結合
最高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與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協作,進一步健全防范化解工作體系,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當地、解決在萌芽狀態。
11名網約車司機與某科技公司勞動爭議案中,人民法院和總工會協同推進“一函兩書”(即《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工作,通過“司法建議”+“一函兩書”的方式,促使用人單位自動履行裁判義務,督促平臺企業履行勞動保護責任。
在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重大爭議處置等方面協調聯動,依法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規范平臺用工、促進平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132名勞動者與某船舶公司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執行案中,執行法院打通“仲裁保全”鏈條,加強與人社等相關部門的信息互通、溝通協作,積極尋找意向投資人,幫助用人單位擺脫經營困境,解決了百余名勞動者欠薪和就業問題。
(總臺央視記者 張賽 李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