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的末尾
讓我們撥動時光齒輪
在照片中回顧變遷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
90年前
一支鐵流從江西于都出發
穿透漫漫黑夜,跨越重重關山
點燃了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火炬

長征到達陜北后紅一方面軍部分指戰員合影。新華社發

人們在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參加紀念活動(2021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80年前
敦煌研究院前身“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結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
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支持
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敦煌研究院
也逐步成為管理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
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航母”
古老的敦煌
正綻放青春的芳華

1959年,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左)指導工作人員進行彩繪圖案臨摹。 新華社記者 郝常耕 攝

這是2023年4月25日拍攝的甘肅敦煌莫高窟窟區。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
也是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成立75周年
時光不語,于記憶深處鐫刻苦難輝煌
夢想無垠,在天地之間繪就萬千氣象
今天的中國
江山壯麗
人民豪邁
前程遠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開國大典會場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新華社發

2024年9月25日拍攝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巨型花籃。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海軍第46批護航編隊擺出“423”字樣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2024年4月19日攝,視頻截圖)。新華社發(張大禹 攝)

2024年11月11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和空軍航空大學“紅鷹”飛行表演隊展翅珠海,以獨特的方式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5周年。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今年
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
穿越一個甲子的光陰
那聲“東方巨響”依然回響在無數人的心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新華社發

2021年6月30日,游客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今年是秦始皇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
和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
回看半世紀前的發掘現場
仿若打開一扇“時光之門”
穿越兩千余年——

1974年,時任秦始皇兵馬俑考古隊領隊的袁仲一在陜西西安兵馬俑一號坑發掘現場進行文物清理工作。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9月3日拍攝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1974年8月拍攝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墓坑發掘施工現場。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廳拍攝的素紗單衣。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40年前
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
為中國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上
中國體育代表團勇奪
40金27銀24銅共91枚獎牌
取得我國夏季奧運會
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

1984年7月29日,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右)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上奪冠,實現了中國體育史上“零”的突破。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2024年7月26日,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乒乓球選手馬龍在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前揮舞國旗。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40年前
中國首次派出科學考察隊
從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極洲
進行科學考察和建立考察站
龍年春節前夕
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極地考察40年來
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察隊員
不斷奔向最遠的南方

1984年12月31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奠基典禮。新華社記者 戴紀明 攝

2024年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新華社發(祝賀 攝)
今年是中國“入網”30周年
1994年4月
隨著一條64K國際專線開通
中國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
30年來
互聯網已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
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曾經的美好暢想
如今已照進現實

1995年,在天津“信息高速公路”展示會上,“信息高速公路”應用演示引起觀眾的關注。新華社發

2024年7月6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人們觀看宇樹科技通用人形機器人Unitree H1表演“科目三”舞蹈。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三十載北斗追夢
看今朝領航蒼穹
從1994年北斗系統工程立項至今的30年間
幾代北斗人櫛風沐雨、接續奮斗
為更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2024年5月8日,在北大荒集團前哨農場有限公司,農民在裝配有北斗導航輔助直行系統的高速插秧機上進行水稻插秧作業。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
1999年12月20日
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澳門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開啟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澳門也成為世界觀察“一國兩制”偉大創舉的窗口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勞工子弟學校學生參加“邁向美好明天大巡游”。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2024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隆重舉行升旗儀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這是一項跨世紀的調水工程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
2014年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10年來
這個調水工程
正在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
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拼版照片: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上圖);參加通水儀式的嘉賓在儀式現場品嘗來自丹江口的水(下圖)。當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這是2024年3月22日拍攝的丹江口水庫。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庫區持續深化水質保護,包括志愿者在內的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治水護水工作,丹江口水庫常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歲月無聲
光影留痕
歷史發生的那一瞬
勾起多少屬于你的回憶?
在2024年的尾聲
讓我們收回對過去的思緒
將這本厚厚的時光相冊輕輕合上
再將期待蓄滿
準備翻開新的一頁

這是2024年1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邊拍攝的日出。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制作:方欣、張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