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合肥12月25日電(記者吳蘭)“由于超臨界流體只在高溫高壓狀態下保持穩定的特性,如何準確識別某個區域曾經有超臨界流體的活動一直都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肖益林教授25日接受采訪時介紹,其團隊在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后,提出了4個方面識別俯沖帶超臨界流體的標準。
超臨界流體(Supercritical fluid)是形成于高溫-高壓環境下,水和硅酸鹽熔體完全互溶的一種特殊流體。其具有非常強的元素遷移能力,在地球內部物質循環的很多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如何在處于常溫常壓狀態下的天然樣品中識別超臨界流體是長期以來的研究難點。
近日,肖益林教授的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系統總結了20多年來相關領域的進展,并進行了進一步的數據分析,提出了識別俯沖帶中超臨界流體活動的4個方面的標準。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科學國際知名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上。
據介紹,化學意義上的超臨界流體可以分為單一組分(如水或者二氧化碳)和多組分體系形成的超臨界流體,其中超臨界二氧化碳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萃取等生產過程中,比如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色素的提取、化學混合物的分離等。
而地球科學領域,超臨界流體兼有水和硅酸鹽巖漿的物理化學特性,使得其在地球內部的物質遷移、偉晶巖和礦床的形成、氣候和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地震的產生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因此,雖然超臨界流體在很多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但對超臨界流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幫助人們理解氣候的變化和地震的產生機制及預測等。
肖益林表示,在后續的研究中,該團隊建立的識別體系可以作為鑒定超臨界流體活動的參考標準,從而為揭示超臨界流體在成礦、氣候和地震等領域的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