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廣州12月27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7日對外通報了“小馬站一流水井古城遺址”考古新發現。據介紹,該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磚瓦、瓦當等建筑構件和礌石、蒺藜等城防用具,以及漢至民國時期陶器、瓷器、鐵器等文物共2800件(套)。

發掘區域全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五路南側、教育路東側,地處廣州古城腹地,處于“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1996年、1998年,考古人員曾在該遺址東北部發現一段東漢、東晉、南朝時期的城墻,系當時廣州城的西城墻,在遺址周邊也曾發現較多重要遺址。

東晉城墻包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2024年1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越秀區大小馬站書院群保護項目(北地塊)的建設,對項目用地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2400平方米,遺址內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現存堆積從漢代一直持續至晚清民國時期,最深處距現地表約9米,已清理漢至清代各類遺跡572處。
其中,考古人員在發掘區域東部揭露了東漢晚期、東晉、南朝及唐代廣州城西城墻的一段及其附屬設施;在發掘區域東部和中部清理了五代南漢時期大型建筑基址和唐宋時期西湖石筑、木構堤岸,并發現疑似碼頭的遺跡;在發掘區域西部清理了明清時期流水井古道、明代大型居址和清代書院建筑基址。

青釉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稱,“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地層堆積深厚、出土遺物豐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時間較長,各時期建筑或等級頗高、或規模較大,是小馬站一帶一直處于廣州古城核心區的重要實證。遺址內的文化堆積多呈斜坡狀,東高西低,高差最大可達10米,反映了這一區域從東部古城墻所在崗地向西部古西湖水域的地形變化,對廣州古城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本次考古發現的城墻是當時廣州城的西城墻,結合歷史文獻和東漢墻體下更早時期的柱洞、灰坑等遺跡,東漢城墻應是交州刺史步騭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南越國時期建筑基礎上重建番禺城時修筑的,或與“步騭遷州”的歷史相印證。(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