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西安12月27日電(記者 張遠)27日,西安車站迎來了它的90歲生日。這座承載著無數旅客記憶與城市發展脈絡的火車站,在90年的風雨歷程中,歷經滄桑巨變,從最初的建成經歷了3次擴能改造,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圖為西安站南廣場上的慶祝活動。中新網記者 張遠 攝
1934年12月27日,隴海鐵路潼西段全線鋪通至西安,西安車站其建筑風格獨特,唐代建筑風格的票房在當時格外引人注目,西京日報曾盛贊其美觀。作為一等站,它的建成意義深遠,不僅推動了西安車站附近工商業發展,改變了城市布局,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不僅方便了人員流動,還為西北地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廣場東西候車室,長椅都沒有,都是席地而坐,行李房原來是設備簡陋,特別是在西安車站東頭,交付行李的地方,地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旅客行李都拉不過來。”97歲的退休職工郝來珠回憶,20世紀50年代,西安車站廣場東西候車室設施簡陋,運輸條件艱苦。即便如此,西安車站依然承擔起繁重的客貨運輸任務。
20世紀80年代初,南下務工流開始出現,為了購買車票,售票窗口前經常是排著長長的隊伍。1988年第一代硬紙板火車票誕生,車票還是靠售票員從木箱子你一張張抽出,再手工扎日期、填座次。90年代開始實行電子售票,“紙質票”被“軟紙票”取代,淡粉色的車票上印有一維碼。1996年,西安車站成為全國首批微機售票試點火車站,讓西安車站售票業務從“做手工”到“敲鍵盤”,售票速度從幾分鐘壓縮到幾十秒。
“我是1986年來到西安站工作,當時無比自豪。”客運值班員譚仲元告訴中新網記者,西安站主樓高大氣派,而且全陜西就只有我們車站候車室有自動扶梯,好多市民專程跑來參觀。
在譚仲元的眼中,西安站近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旅客不用再熬夜排隊買票,站外也沒有大量旅客聚集了,“隨到隨走,站內的服務設施也愈發人性化,母嬰室、休息室、咖啡屋等一應俱全。”

圖為現在的西安站候車大廳。中新網記者 張遠 攝
從2010年起,互聯網購票功能進入大眾視野,旅客可以通過12306網站進行車票購買;2011年下半年,部分地區車站已經可以刷身份證進站乘車,這也代表火車票開始進入“無紙化”時代;2020年全國普速鐵路推廣實施電子客票,西安車站也實現了“無紙化”。
“兒時回河南老家得7個多小時,鄭西高鐵開通后兩小時就到了。而且不用提前排隊買票。”旅客呂琴秀說,15年前回老家的場景歷歷在目。
2010年,西安車站迎來西安至鄭州高速鐵路,國產“和諧號”高速動車組從西安車站出發,使西安到鄭州的時間由原來6小時縮至2小時內。2023年,西安車站首次接入G字頭高速鐵路動車組,西安與北京等地的時空距離被急速拉進。
2021年12月31日,西安站改擴建工程竣工。擴建后的西安站由原來6臺11線增加到9臺18線,成為擁有高架候車室、南北雙廣場、雙站房、雙地鐵接駁,多通道、立體化、零換乘的綜合交通樞紐,年旅客發送量達到4800萬人次。
近年來,西安站致力于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旅客出行需求,已經開行了賞花專列、研學專列、馬拉松專列、球迷專列等多趟定制化旅客列車,并推出了一批精準、個性化的客運服務產品。下一步,西安站還將充分發揮鐵路運力優勢,整合資源,積極融入旅游市場,根據不同客戶需求,進一步推出更多主題客運服務產品,為助力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運力保障。
如今,俯瞰西安車站,600年前的明城墻和1000多年前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不到100年的車站,在物理空間上形成了獨特的“站、宮、城”結構,展示著西安這座國際化現代大都市的獨特魅力。北出逛大明宮、南出登古城墻,成為不少游客來到西安的新體驗。(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