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江西靖安12月27日電 題:復活4500年前制陶技藝 江西窯主冀讓“黑陶”走向世界
中新社記者 姜濤
“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在位于贛北地區靖安縣鄉間的靖窯展廳,進門左手邊最醒目的展品就是由窯主伍映方成功用古法復制的一件蛋殼黑陶觚。
蛋殼黑陶觚2011年出土于江西靖安老虎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歷史,其最薄處僅0.4毫米,古人是如何燒制出來的?伍映方又是如何用古法復制?中新社記者近日實地探訪這座以生產黑陶和黑釉瓷為主的瓷窯。

2024年5月,航拍位于贛北鄉村的靖窯。(靖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驅車從江西靖安縣城一路向南,沿蜿蜒曲折的鄉道行駛半個小時,一排傳統古樸的建筑映入眼簾,房屋上一個大大的煙囪造型上,寫著“靖窯”兩字。
20世紀90年代,伍映方父親作為技術人才被引進到靖安香田陶瓷廠,全家也從湖南搬到靖安,隨后成為一名陶瓷工人,開啟他與陶瓷的不解之緣。
“我從業經歷的第一個十年是跟著父親學,把傳統制瓷技藝的幾十道工序學了一遍。”第二個十年,充滿好奇心的伍映方到處游歷,德州黑陶,景德鎮釉上彩、釉下彩,宜興紫砂壺等國內不同陶瓷品類有關的基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四處游學讓伍映方眼花繚亂,一時有些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我最迷茫的時候,我們靖安發掘了老虎墩遺址,當時就發現了這個蛋殼黑陶。”
機緣巧合下,伍映方接下重任,開啟了自己事業的第三個階段——探尋古法黑陶制作技藝的密碼。“那些年是真正跟古人對話,從一些古代黑陶瓷片去尋找信號,剛開始實驗也是一次次失敗,后來我通過倒推做減法,把化學原料一步步去掉,全部用本土天然材料,最終破題。”
2014年5月,伍映方成功破解薄胎蛋殼古法黑陶柴燒技藝,完整復制出厚度在0.3毫米左右的蛋殼黑陶觚,使斷代數千年的寶貴技藝重現于世。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近些年的探索讓我對這兩句話理解深刻,在研究陶瓷未來產業這一塊,我們應該在大自然中去下功夫。”伍映方告訴記者,對蛋殼黑陶的研究突破,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大自然敬畏的結果。

2024年10月,來自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外國留學生研學團到靖窯體驗拉坯等陶瓷技藝。(受訪者供圖)
如今,聲名遠播的靖窯也成了江西中小學研學和高校留學生文化交流的基地,伍映方經常接待慕名來此參訪的海外游客。“這種文化交流是潛移默化的,他們親身來看并上手感受這個蛋殼一樣薄的黑陶,再去講中國故事的時候會更生動。”
陶瓷為什么組合成一個詞?伍映方稱,它們是一種密不可分、接續發展的關系。“中國從宋代開始是青白瓷的天下,到后來景德鎮四大名瓷還是以白胎為主,而讓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黑色系陶瓷越來越被大眾所了解并走向世界,是我努力堅守的一個長遠愿景。”(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