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應妮)當年輕的票友秦雨卉苦于缺乏資源無法在校園社團中開展京劇推廣活動時,資深票友黃玉明熱情伸出援手無償提供幫助。二人日前相遇在同一個舞臺,譜寫了一段京劇熱愛與傳承的佳話。

左為秦雨卉現場演唱《文昭關》,右為黃玉明演唱《九江口》。 劇組供圖
《聲聲入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屆京劇票友大會》(以下簡稱“《票友大會》”)自11月15日開播以來,熱度持續攀升。截至12月28日,節目全網曝光量累計突破5.53億,視頻播放量超過1.21億。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表示,“隨著《票友大會》播出,觀眾‘看戲’更‘入戲’,京劇與票友充分互動,傳統藝術之美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戲曲事業的無限生機。”
從鄉村文化振興到社區宣傳
京劇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與生命力,《票友大會》中的48位票友來自天南地北,身份各異,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書寫著屬于他們的戲曲故事。
作為山東濰坊的一名票友,十幾年來,李全忠帶著戲曲社團奔波于各大廟會和鄉村集市,為鄉親們唱戲。大多時候,觀眾席上是挑著菜籃子的大爺、背著娃娃的大娘。但掌聲響起時,他心里無比滿足:“唱戲嘛,只要有人聽,就值!”在《票友大會》舞臺上,他開心地穿上自己置辦的行頭粉墨登場,用地道的裘派花臉唱腔演繹《姚期》,渾厚的嗓音隨著唱詞漸入佳境,精彩的演出不僅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還得到全國觀眾的廣泛關注。
石油工人李霞的“舞臺”更為獨特,那是一片寂靜的油田曠野。轟鳴的機械聲中,她穿著紅色的工服,高歌《智取威虎山》的經典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高亢的嗓音回蕩在鐵皮工房與鉆井機械間,顯得格外嘹亮。
京劇還走出劇院,融入社會服務領域。京劇藝術正在為現實需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王濤是一名來自大連的社區普法宣傳員,也是一名資深票友。站在《票友大會》舞臺上的他,嗓音洪亮,身姿穩健,把京劇經典劇目《九江口》唱得有板有眼,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贊譽。而在生活里,他把京劇融入到社區的每個角落——“鄰居趙大爺,八十差一年;話說有一天,有人上門來……”這段反詐快板是王濤為社區老人量身定制的反詐宣傳節目。通過天津快板,王濤將復雜的反詐知識生動、易懂地呈現出來,不僅讓藝術變得有溫度、有用處、更容易接受,還讓社區里的爺爺奶奶們成了戲迷。

京劇愛好者們在各自工作和生活中普及京劇。 劇組供圖
老票友與新生代的雙向奔赴
來自遼寧的“京劇新苗”秦雨卉,目前是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大一的學生。當她走進學校社團時,現實卻給了她沉重一擊——沒有樂隊、沒有戲曲服裝,甚至連志同道合的同學也寥寥無幾。年逾六十的黃玉明來自揚州市寶應縣積累了數十年的傳統京劇藝術經驗,早已成為京劇界的資深“花臉票友”。
當秦雨卉在《票友大會》的舞臺上說出自己的困惑和心聲,經節目主持人牽線搭橋,黃玉明熱情地表示:“如果需要幫助,我愿意提供服裝、化妝道具,甚至樂隊資源,不收取任何費用。”幾個月后,二人因常州京劇研究會負責人高文龍舉辦的一場戲曲活動再次相遇,并約定合作。
京劇的未來,既需要像黃玉明這樣堅守傳統的人,也需要像秦雨卉這樣為其注入新活力的年輕人。正是他們的雙向奔赴,才讓京劇這門藝術在穿越時空的同時,能夠在不同的時代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帶著35個節目報名,一個都沒選上”,70多歲的高文龍面對落選結果,苦笑著說,“隊伍里的年輕人太少了。”站在臺下,看著年輕票友們一招一式、一腔一調,高文龍的心中生出新的念頭: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常州京劇研究會負責人高文龍組織的小劇場演出踐行京劇傳承“從娃娃抓起”。 劇組供圖
回到常州后,他立刻開始行動:走進校園,組織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們參加京劇啟蒙教育。從簡單的戲曲廣播操、發聲練習教起,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愛上京劇,“孩子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動力。”
“《票友大會》的本質,就是最大程度呈現喜愛京劇文化的普通人的人生情感與藝術情懷。”戲曲評論家崔偉指出,講述每個選手各自不同與戲結緣的經歷、與戲相伴的歲月,分享對京劇文化的感悟和認知,凸顯京劇之美、人生之美。(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