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湖南省兩會召開之際,紅網時刻新聞聯手新湘評論推出系列高端訪談《動能湘對論》,專訪京湘兩地重量級專家,為湖南動能建言獻策。輯錄京湘學者哲思,聯動兩會會場內外。今天推出第二組,聚焦投資和消費,對話的專家分別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和湖南省政府參事、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吳金明。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湖南省政協原常委、經濟科技委員會原主任吳金明長期從事經濟領域的研究。在從事學術研究前,他曾在鄉鎮掛職擔任鎮長,并在企業做過副總經理。基層的經歷,讓他的學術研究更有的放矢。
作為中南大學的教授,他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也有著深刻理解。本期對話,聚焦科技投早投小的生態問題,探討如何投資新質生產力。
【低空經濟是湖南換道超車的一個突破點】
紅網時刻新聞:2024年,您作了多場講座談經濟形勢,提到“培育新質生產力”“經濟進入換賽道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印象中,曾有一段時期,湖南強調“彎道超車”。您覺得,當下湖南要實現“換道超車”,最緊要的是什么?
吳金明:我國經濟進入換賽道發展新階段,換賽道是為了換道超車,從產業競爭的“紅海”轉場到新質生產力的“藍海”,從高速增長軌道轉到高質量發展軌道。
從湖南來看,當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突破點在哪里?
2024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該《方案》聚焦“8+9”產業,即:
新興產業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個領域。
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個領域。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
湖南要實現“換道超車”,當下最緊要的是在上述產業領域內選準、培育新的產業爆破點或增長點,形成新的創新優勢與產業優勢。
我認為,這當中,發展低空經濟,比發展其他新產業的優勢更加明顯。
你看,包括國防科技大學的量子芯片也好,中南大學的深海海洋探礦采礦技術也好,這些都屬于未來產業領域,預計還需要10-15年的科技創新研發階段。當下,可以直接形成產業的就是低空經濟。想要“換道超車”,這是重中之重。
紅網時刻新聞:湖南發展低空經濟的優勢主要有哪些?
吳金明:湖南是我國航空工業產業布局的重點省份,發展低空經濟有四大優勢。
第一,湖南是我國首個全域低空開放試點省份。開放試點,就是先行先試,這是發展低空經濟最重要的機遇。像廣東、上海,也在大力發展低空經濟,但他們不是試點省份,只能“開通一條航線申請一次”。而湖南要申請,可一攬子申請下來。
第二,所有的低空飛行器都需要北斗導航,北斗相當于是低空飛行器的“眼睛”,而北斗導航很多技術由湖南原創。同時,國家批準的北斗導航技術規模應用試點城市是岳陽、長沙和株洲,這也是很強的優勢。

位于株洲蘆淞航空城的山河星航研制生產的“阿若拉”飛機。
第三,低空飛行要用到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全國唯一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制基地、飛機起降系統研制基地分別在株洲和長沙,這個優勢也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
第四,除公共機場外,國家批復湖南的通航機場達61個,是目前全國所有省份中批復得最多的。
紅網時刻新聞:湖南要如何抓住機會?
吳金明:2024年,是全國低空經濟發展的元年。今年開始,全國有20個省份都在爭取低空飛行城市。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成立了低空經濟發展司。
可以說,今年是我國低空經濟的爆發階段,這個節點,如果我們不抓住,就會喪失巨大的機會。
關于湖南低空經濟的發展,建議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低空飛行器制造,二是低空運營服務,三是低空基礎設施與配套保障。
目前,最緊要的是,各市縣要盡快開放提供低空經濟發展的應用場景。
【容錯機制的“堵點”正在疏通】
紅網時刻新聞:您此前還在講座中提到了“換道超車”的大體思路。首先要做規劃并推進落地實施。其次,是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再是2029年底,要完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改革任務……可否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角度,談一談您對這些任務的理解?
吳金明:首先講講為什么要開展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滾動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生產的產品,變現取得收益,再反哺到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十屆長沙國際車展現場。(圖源:長沙國際車展組委會)
要使新質生產力能夠滾動發展下去,就必須把已經做出來的產品大規模投入到市場中,政府給予一定的消費補貼,讓老百姓愿意花錢購買,這等于把新質生產力賽道的產品的消費市場打通。這是從市場應用場景來著手,促進“以舊換新”。
而設備更新改造,是從供給端著手,引導企業改造升級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
一手讓市場活躍起來,一手讓產能體系更新,這兩個都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
而到2029年要完成300多項改革舉措,這是從生產關系和體制機制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紅網時刻新聞:可否舉其中一項改革任務為例,進行說明?
吳金明:我舉一個例子,過去的24年間,我國做科技創新投資,其中大規模的投資一靠民企、二靠財政,銀行和央國企的大資本還沒有大規模進入到科創公司。
為什么?因為以前沒有容錯機制。監管部門要求央國企在總量上保持增值,這個是沒錯的,但要求每個項目都必須保持增值,這與科技創新的規律不相匹配。
比如,科技創新的投資成功率為50%,那么失敗率也是50%,投資10個億進去,5個億成功,5個億失敗了,如果審計部門查定失敗了5個億,就會被問責。

位于長沙的中國電科48所成為國內首家離子注入機自研量產企業。圖為高能離子注入機CIE8000。
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當下,很多地方的國資監管系統都在調整,建立容錯機制。
湖南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也在改革完善容虧容錯機制,明確有些投資項目允許失敗、失敗率是多少,把比例都提升了。這樣慢慢放松規制,銀行、國企的錢就能更好地進入到科創投資中來。
【要重視提高產業的根植性】
紅網時刻新聞:從發展邏輯來看,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體系至關重要。在您看來,湖南想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關鍵是什么?
吳金明:國內現在做科技金融,包括湖南做的,大都是把已有的知識產權,包括發明專利、應用專利、外型專利等,作為質押后發放貸款,目前的科技金融還停留在比較狹窄的口子上,而這并不是科技金融最重要的環節。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投早投小,做天使基金、種子基金,這是湖南乃至于全國的短板。
科技創新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科技開發階段、成果轉化階段、產業化階段。前兩個階段投資都叫科技金融,第三階段就是傳統金融了。
在美國,以第一階段為主,第二階段為輔,有11000家銀行做風投,和天使基金、種子基金。德國和日本的銀行以第二階段為主,第一階段為輔。而我國的銀行是以第三階段為主,大規模投小投早的意識幾乎還擺在“門外”。

2024年10月,“江海號”盾構機在長沙下線,這是我國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圖源:央視新聞)
這兩年,湖南愈發重視“提高產業的根植性”。比如,有很多地方招商引資,想把華為、騰訊、大疆引出深圳,為什么它們不愿意走?
因為深圳市政府投早投小,對華為投了20年,對騰訊投了15年,對大疆投了8年,他們在很早很小沒錢的時候靠政府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今天變成參天大樹,也不愿意走了,這樣的產業才有根植性。
當然,湖南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工程機械行業,從以前的常德浦沅機械廠到現在的中聯、三一、山河智能,都是地方政府一直在培植。
湖南目前的4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在培育方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一直投早投小投出來的。
所以投早投小非常重要。要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鼓勵銀行的大資金,央國企的大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創新,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換到以新質生產力為主的新賽道上來。
從2023年一直到2029年,換賽道最關鍵的6年,很多重大舉措都將圍繞這個來做。
【科技金融要從“四方面”發力】
紅網時刻新聞:以前沒有突破“投早投小投科技創新”這個口子,堵點是什么?
吳金明:在這方面,一是缺風投的意識、經驗與人才;二是對各行業科技創新的領域把握不深、不準;三是被長時期的房地產高投資收益回報所吸附。

2024年5月16日,15家金融機構代表共同簽署投資湖南倡議書。(圖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紅網時刻新聞:湖南在科技金融改革中,具體應該怎么做,您有哪些建議?
吳金明:對湖南來說,這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項挑戰,從四個角度來說吧。
建立技術資本市場。早期科創企業的股權與債權稱之為“技術資本”。技術資本是從應用基礎研發,到產業化前階段的全部投資。我們過去不是技術資本,是以房地產和土地為核心的資本,必須要從土地資本市場轉到技術資本市場上來,湖南要考慮怎么來建立技術資本市場。
建設區域性或全國性風投市場。打造“湘江科學城(企業端)+大學(研發端)+風投(資本端)+深圳、北京交易所(市場端)”模式,不僅推進科創企業IPO,并且要促進上市企業對科創企業的并購(技術資產并購)。
加快構建天使投資生態體系。包括搭建天使投資朋友圈,構建“1+N”梯次天使投資體系。統籌設立天使母基金,設立N個不同創新模式的天使子基金,通過子基金投早、投小。著重構建激勵容錯機制,對于探索性創新且嚴格遵循投資決策流程,由不可抗力導致損失或無失職行為的,免于追責。完善暢通退出機制,提升股權交易中心的活躍度。
探索建立基于認股選擇權、知識產權、高層次人才等為基礎的信貸支持產品。原來我們只是在知識產權這塊做信貸產品,現在要圍繞高科技企業里面的股權和債權,圍繞高科技人才、兩院院士、大學教授來發放信貸產品,比如說這里有一位院士或者教授,他可能現在科技成果還沒出來,但你看中了他未來的前景,就可以去投資他。

湖南正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全國也好,湖南也好,圍繞這4個角度去做,才能夠把科技金融引向深入。
我們國家在整個科技領域投入的資金,在2022年就超過3萬億了,其中大約70%是民營資本投入,20%左右是財政投入,央國企投資的占比較低。
如果將銀行的大資金、央國企的大資本投入到科技創新,現在的3萬億就會迅速擴張,新質生產力就能迅速發展。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肖依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