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廖宇智、高樹森、陳沐恩)透過咖啡館的玻璃窗,“一線海景”一覽無遺,在湛藍的湯遜湖沿岸,道路平整干凈,不遠處的磚紅色燈塔映入眼簾……在武漢市洪山區洪山街道湯遜湖社區大港片區,三五成群的游客爭先恐后地拍照打卡,勾勒出一幅愜意松弛的畫卷。誰又能想象,在一年多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破敗的小漁村。
據“洪山大學之城”微信公眾號消息,湯遜湖社區位于洪山街道南端,緊鄰湯遜湖及青菱河,是一個典型的村改居型社區,由大港片區、窯咀片區兩個居民片區組成。其中大港片區現有戶數205戶,531人,基層治理難題層出不窮。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片區逐步實現了美麗蝶變。
共治流域環境,湖光水色煥新顏

在改造之前,這里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幅圖景:漁民們亂搭亂蓋,生活用水直接倒入河道,河水又臟又臭。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洪山區重點對青菱河沿岸開展了環境整治工作,鋪設排污主管網,對居民房屋實施了截污改造,青菱河污水流入顯著減少,河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此外,大港片區還從人居環境入手,修建了步道、護欄,增設了景觀燈和監控,為居民提供了更加溫馨的休憩環境。
然而,改造過程中,居民反對的聲音也層出不窮:“我在這漁村生活了幾十年,一直都沒變化。你們搞改造把我的漁網也收了、漁船也靠岸了,憑什么現在還要拆我的廚房?”面對居民的不理解,工作組從黨員入手,鼓勵黨員同志帶頭拆除棚子搭建的廚房;挨家挨戶做工作,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改造計劃。從最初做決策前的聽證會,再到施工中的協商會,最后到項目建成后的評議會,都吸納了居民的建議,同時還設置了熱線通話、接訪答話專區,并組織熟悉項目的社區黨員代表到居民家中“上門談話”。通過“三會三話”工作法,居民加深了對河道改造的理解和認同,從“旁觀者”甚至“反對者”,變為了“參與者”。
共辦身邊實事,化解停車難題
環境改善后,大港片區打造了以水塔為標志性建筑的城市旅游名片,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游玩。隨著打卡游客的增多,來訪車輛隨意停放、堵塞消防通道等問題也隨之出現,破解停車難問題迫在眉睫。

一開始,居民在空地上堆滿了雜物,不愿意騰出地方修建停車場,居民和游客經常因為停車產生矛盾。為了發動居民修建停車場,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身體力行幫忙清理雜物。協調居民、街道掛點領導、改制公司等多方力量開展共建,共籌集資金20余萬元投入改造,其中居民自籌的比例占總資金的80%,投工投勞80余次,齊心協力設置護欄、監控、道閘等設施,共建成90個停車位,既方便游客規范停車,也化解了交通擁堵問題。

共話美好生活,點燃參與熱情
為了進一步點燃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湯遜湖社區堅持通過“一起活動、一起商量、一起干”的模式,組織開展了生日會、環保宣傳、象棋比賽、手工制作等各類居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居民們在此過程中增強了互動、增進了情感、增加了認同,提升了對片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積極性。社區還與居民共同搭建了“湖畔夜話”議事平臺,使得居民能夠在問題反饋中凝聚共識,及時將問題變成“議題”。通過眾人事情眾人議,“參與”和“共建”意識愈加深入人心。

同時,社區組織開展了清潔家園、湖泊保護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環境改善,定期清理河湖道路兩旁的雜草和雜物,以志愿服務力量“點亮”大港,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和治理成果。
自共同締造工作開展以來,社區黨總支召開黨員、居民代表等會議30余次,發動自管黨員骨干、共建單位、下沉黨員及時辦理路燈、水管破損等15件群眾身邊小事,完成了群眾最想解決的2件實事項目,組織轄區黨員、志愿者、居民和高校志愿服務團隊共同開展河湖環保、科普、文體等各類活動17次。居民們紛紛感慨,大港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環境變得漂亮整潔了,生活品質也直線提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