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杭州2月9日電 題:春運里的“95后”:我為火車護“脊梁”
作者 王逸飛 陳靜
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浙江正在經歷入冬以來的最冷時段。在長三角鐵路最大的貨車車輛檢修基地——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北車輛段喬司檢修車間內,40輛鐵路貨車靜靜停靠,機器轟鳴聲、天車警示聲、大錘鏗鏘聲不絕于耳,近500余名檢修工人正干得熱火朝天。
在貨車轉向架檢修區里,負責班組生產管理和應急處置的車輛鉗工孫濤正全神貫注地盯著轉向架快、慢兩條作業流水線,一旦發現哪個環節出現故障,他便立刻進行處置。
轉向架是火車運行的核心部件,宛如火車堅實的“脊梁”,不僅承載著火車自身重量,還承擔著火車轉向與制動等關鍵功能。一旦“脊梁”出現故障,行車安全將直接受到威脅。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裂紋就可能引發嚴重的事故。春運期間,我們會對每一個轉向架進行細致入微的檢查,對存在潛在風險的部件堅決予以更換,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孫濤說。
孫濤是一名來自浙江諸暨的“95后”,雖然年輕,卻是單位的技術“大拿”。在2023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貨車運用職業技能競賽中,他憑借精湛技藝斬獲“制動鉗工綜合成績第一”與“個人全能第一”的佳績,獲得“全路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其也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評選的技術精英之一。
“孫濤,緊急情況!有一輛車轉向架交叉桿螺栓需全部更換。”對講機里突然傳來呼叫。
交叉桿螺栓位于轉向架底部,兩邊各有4顆螺栓需要拆卸,位置低矮,更換難度大。孫濤俯下身,貓著腰,以半跪的姿勢進行作業。全力拆卸銹死的螺栓,確保新螺栓緊固到位,并精確控制螺栓的扭矩……孫濤和同事僅用18分鐘便完成了更換。
“我自幼便對火車興趣濃厚,大學選專業時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車輛工程,畢業后投身鐵路事業。”忙碌間隙,孫濤說。
這名“95后”也是一名喜好鉆研思考的年輕人。此前在工作中,他敏銳察覺到下旁承選配工藝存在耗時久、合格率低的問題后,便在工余時間投身《下旁承選配工藝優化》課題研究。這一研究項目優化了縱向間隙調整作業方式,采用紅外線測距儀與高精度游標卡尺測量并標注尺寸,取代傳統的繁瑣工藝。其實施后,縱向間隙調整墊板從年均10000塊降至1000塊,材料用量減少90%,年均節約成本2萬余元;單個作業時間從240秒縮短至40秒,效率提升約6倍。
采訪當日,孫濤和他的伙伴共對128個鐵路貨車轉向架進行了精檢細修,這些修復一新的轉向架被組裝到64輛鐵路貨車上,重新編組,滿載著春運物資行駛在廣袤的鐵路線上,繼續服務千家萬戶。(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