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莆田2月10日電 題:千年古鎮游燈鬧元宵 手藝人守護年味與鄉愁
作者 葉秋云
“小時候,我就是站在彩架燈上參與楓亭元宵游燈活動的;現在,我想把更多的歡樂帶給小朋友們。”10日下午,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年近五旬的楓亭彩架燈設計師薛奮飛正忙著檢查彩架燈上的泡泡機和手動升降機。

2月10日晚,2025年國家級非遺楓亭元宵游燈活動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舉行,吸引許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圍觀。葉秋云 攝
停在薛奮飛家門前的“闔家歡樂”“霸王別姬”等11臺彩架燈,都由他親手設計、制作而成。薛奮飛笑著說,不論是泡泡機,還是手動升降機,都是他為了守護童年記憶而設計的。
在楓亭鎮的另一處,同為手藝人的陳維雄也在檢查他制作的蜈蚣燈,并在蜈蚣燈下掛上一個個燈籠。他介紹說,每年楓亭元宵游燈活動的蜈蚣燈都需重新制作,用的材料是農歷九月過后的毛竹,經過大火熏、烤等多個步驟,制作時間需要一個多月。

2月10日傍晚,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手藝人陳維雄(左)正在裝扮他制作的蜈蚣燈。葉秋云 攝
“蜈蚣燈,雖然沿用了傳統竹制蜈蚣燈的工藝,但也有新的變化。”陳維雄稱,蜈蚣燈以前要10多個人抬著走,現在安裝上輪子,改為車廂式樣,可以推著走;蜈蚣燈上的燈籠由煤油燈改為電燈,燈飾也越來越豐富。“現在,有8位年輕人跟著我學傳統竹制蜈蚣燈的工藝,希望他們能好好傳承下去。”
楓亭鎮流傳著“沒有菜頭燈不成元宵節”之說。元宵節前夕,是年逾七旬的老手藝人劉德明最忙碌的時刻。他自30多歲開始跟隨師傅學習菜頭燈設計、雕刻,至今,已40余年過去了。
“這一民間藝術在楓亭鎮傳承已有數百年,成了楓亭獨特的燈藝精品。”晶瑩剔透的花卉、振翅高飛的白鳳凰、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在劉德明的手中,白蘿卜被雕刻出多種花樣。每年元宵節前,400斤左右的蘿卜經過劉德明的精雕細刻,都會變成一盞盞菜頭燈,在楓亭元宵游燈活動上亮相。
10日晚,一臺臺彩架燈、一個個方陣,在楓亭鎮街上巡游,鱗次櫛比,浩浩蕩蕩。這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在歡度元宵的鞭炮鼓樂聲中,向海內外游客緩緩展開一幅絢麗的民俗風情畫卷。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始于宋代,傳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楓亭元宵游燈活動都會在楓亭集鎮區的霞橋、霞街、蘭友、學士社區及霞街北門自然村依次舉行。
長9米、寬1米多的蜈蚣燈,用白蘿卜雕刻而成的菜頭燈,唯美華麗的百戲妝閣燈……看著一臺臺彩架燈從眼前走過,“這是我們楓亭人獨有的元宵記憶。”78歲的民俗專家鄭秋鑒如是說。
旅美僑胞林杰也表示,小時候,元宵節前后,父母就會牽著他去看楓亭元宵游燈活動,熱鬧的氛圍在他的腦海里留下了很深的記憶。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對于研究古典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演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鄭秋鑒表示,楓亭元宵游燈習俗深入人心,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已成為團結海內外僑胞的一種重要文化媒介。(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