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武漢2月12日電 題:武漢漢陽高龍:千年非遺鬧新春 繪就文化新傳承
作者 盧琪
鞺鞺鞳鞳的鑼鼓聲中,十余個健兒舉著龍身平行穿插,身處中心的表演者咬住竹竿,頂起5米高、80斤重的龍頭,只見他雙膝跪地挪動,龍頭隨之游弋,這一“口銜齒托”的絕技引得陣陣喝彩……每年春節,武漢都會上演獨特習俗——舞高龍。
“舞高龍從祭龍王儀式演變而來,老百姓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武漢高龍博物館館長陳滿祥介紹,今年春節高龍亮相春晚,舞龍隊還赴臺灣同慶元宵節。

舞高龍表演者展示“口銜齒托”的絕技。(資料圖) 張暢 攝
漢陽高龍盛行于武漢市漢陽區江堤鄉、永豐鄉及蔡甸區部分地區,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2008年,龍舞(高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舞高龍儀式分為扎龍、接龍、開光、舞龍和化龍。”陳滿祥說,正月十一,舞高龍便在各街道、社區上演,直至元宵節結束。
高龍的造型和紙扎工藝別具一格。以竹為骨、電光紙為鱗的高龍呈“Z”字造型,色彩艷麗。高龍龍身由12節或13節組成,象征農歷一年12個月或13個月。
每年臘月,陳滿祥便張羅著扎制高龍。從選材備料、火烤校正、量尺鉆眼,到扎燈筋、穿龍衣,高龍扎制需幾十道工序,20人協作耗時半個月才能完成。“竹竿要選3年以上的楠竹,劃分比例要精準,竹篾要柔韌、厚薄一致,每道步驟都要一絲不茍。”陳滿祥說,制作好的高龍高大威猛,細看龍嘴寬深、龍珠渾圓、龍鱗閃爍。
漢陽高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衛祥舞龍已34年。他猶記過去,舞龍隊正月到村里挨家挨戶拜年,高龍穿行于街頭巷尾,家家戶戶放鞭炮、拜龍王,熱鬧非凡。而今,舞高龍仍然火熱,吸引成百上千的觀眾觀看。
“與其它各種龍燈不同,高龍是豎式舞法,表演者需舉起四五米高、七八十斤重的龍頭,完成叩、掃、舉、抖、轉等動作,龍頭要始終不倒。”劉衛祥說,舞高龍極其考驗腰力、臂力和平衡力,要巧妙運用力量、身法,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從初學時花4年練習平衡力,到頭頂幾十公斤重物,再到用牙咬竹竿、舉龍頭,47歲的劉衛祥至今高擎龍頭,舞得颯颯生風。

舞龍隊赴臺灣進行文化交流。(資料圖) 劉衛祥供圖
十多年來,這條“龍”飛去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在上海世博會、武網公開賽、武漢軍運會躍起。劉衛祥說,隨著高龍頻頻亮相各種文化活動,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傳承工作,“漸漸的,年老的負責敲鑼打鼓,青壯年接過龍頭。”在他看來,舞龍不僅是增添年味兒,更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月12日,在漢陽區江欣苑社區,高龍再度點亮、舞動,現場觀者如云。正在臺灣進行文化交流的陳滿祥說,盼龍的傳人凝心聚力,龍的精神代代傳承。(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