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淄博2月13日電 題:上元佳節,千年燈火閃耀齊國故都
作者 王采怡 祁建月
上元佳節夜,淄博玉黛湖景區內人群熙攘,120余組花燈次第點亮。
“今年燈組設計緊扣‘齊文化’與‘團圓’主題。”玉黛湖景區工作人員孫悅介紹說,《齊國盛世》燈組以齊國宮殿為原型,融入青銅器紋樣,象征“家國同慶”;《萬家燈火》水上燈組則融合現代藝術與傳統元素,讓長達100米的燈籠與福字布陣水中,寓意“萬家團圓”。
淄博花燈的歷史,可追溯至商朝末年姜太公用于指揮三軍的“號燈”。唐宋時期,隨著絲綢、陶瓷業的興盛,花燈材質升級為絹帛、琉璃,并融入彩繪、木雕工藝,成為“絲路商埠”的文化符號。明清時,蒲松齡筆下“旗亭燈火散天花”的景象,正是淄博花燈鼎盛的寫照。
“淄博花燈的獨特之處,在于別具一格的動態花燈設計,且故事選材范圍廣泛,從古至今,無所不包,同時又融入地域文化。”淄博市花燈協會會長張向仁說。
在淄博市張店區,76歲的張向仁指導徒弟扎制龍燈骨架。竹篾在手中彎折定型,覆上輕薄絲絹后,一盞龍首燈初具雛形。
“我15歲拜師學藝,那時候淄博家家戶戶扎花燈,竹篾要選三年生的老竹,絲絹得透光不透影。”張向仁撫摸著燈架感慨:“現在的年輕扎燈人更愛用機械骨架,但手扎的燈才有‘魂’。”
由于淄博花燈樣式美觀、意蘊豐富,產品供不應求。“今年春節期間的訂單排得很滿。”周村傳統花燈廠廠長李衛東說,截至目前,該廠制作的花燈暢銷中國20多個城市,還出口至韓國、日本、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小時候總嫌爺爺扎燈費工夫,現在才懂這是濃濃的年味。”來自濟南的游客王琦帶著全家五口人徜徉燈海。她6歲的兒子在千燈長廊下仰頭數燈籠,辨認著燈面上繪制的“貼春聯”“舞龍”等年俗場景。
在“齊韻舞臺”電音派對區,大學生陳筱婷與同學身著漢服隨節奏舞動:“沒想到除了看花燈,還能‘蹦燈迪’,傳統和潮流的碰撞太酷了。”
從商周祭祀的“號燈”,到唐宋“滿城燈火列星橋”的盛景,再到如今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現代燈組,淄博花燈始終承載著人們對團圓與美好的向往。
正如張向仁所言:“燈要亮得巧,更需傳得久。只要還有人愿為這盞燈駐足,文化的火種就永不熄滅。”(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