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周邱)“李阿姨,過來看看您,有什么困難及時跟我們說。”“謝謝組織關心,沒什么困難的,我們家生活得很幸福。”近日,武昌區積玉橋街道組織模范人員慰問,這是慰問李秀玲時的雙方對話。
李秀玲是武昌車輛廠工業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親兒子剛出生就被診斷為小腦腦性癱瘓,她沒有絲毫退縮,帶著孩子四處求醫,教他走路,伴他成長。碰上鄰居家無人照料的智障兒,即便丈夫下崗,生活壓力巨大,她還是毅然收留,用三十年如一日的母愛細心照拂。多年來,她用柔弱的雙肩挑起家庭的重擔,以無私的愛滋養著每一位家人,成為鄰里間口口相傳的“好媽媽”。曾獲評湖北省“十佳殘疾人愛心母親”、第二屆“武漢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上門慰問李秀玲。 通訊員供圖
1982年,李秀玲的兒子何躍出生了,短暫的喜悅過后,命運的重擊便洶涌襲來——兒子被診斷為小腦腦性癱瘓,三歲還不會走路。面對這殘酷的現實,她沒有絲毫的猶豫:“孩子是我身上掉的肉,就算是個傻子,是個跛子,我也要把他養大。”即便家庭條件并不寬裕,但在為孩子治病這件事上她與丈夫從未動搖。經過不懈的努力,何躍路越走越穩,身體也越發健康。
但生活的考驗并未結束。1993年,李秀玲的丈夫下崗,又碰上房屋拆遷,一家人搬進32平米的小平房。搬家后,李秀玲發現鄰居家有個因父母離婚獨自生活的智障兒趙立。她于心不忍,時常給趙立送飯、收拾屋子。1995年,李秀玲下決心將趙立接回家一起生活。起初何躍是反對的,她便開導兒子:“你是殘疾人,趙立也是。你需要關愛,他更需要。人啊,一定要先種善因才得結善果。”此后,她開始照顧兩個殘疾兒子。
2006年,何躍通過殘疾人自強網站結識了患有小兒麻痹癥的湖南女孩張華。李秀玲明白,何躍若與女孩結合,家庭負擔會更重,可她更懂得兒子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深思熟慮后,李秀玲決定全力支持兒子的愛情,主動將來武漢參加活動的張華接到家中照顧。2008年何躍與張華在武漢登記結婚,一家五口人開啟了新生活。
暑往寒來,在李秀玲和丈夫的照顧下,親兒子何躍身體越來越好,不僅通過考試成為社區殘疾人協理員,還培養出唱歌的特長,加入了武漢市殘聯殘疾人藝術團合唱團。養子趙立也有進步,學會了燒開水、拿東西等簡單的家務,2023年回到了親生父親身邊。本以為日子漸入佳境,命運卻再次發難,丈夫因腰椎疾病住院,術后又長期臥床,身邊唯一能搭把手的人也倒下了。李秀玲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扛起照顧全家的責任。她常說“趁我還能干,我就多干點。”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正在逐漸好轉。
李秀玲用無私的母愛與擔當,書寫了一段暖人心扉的故事,盡顯人性中良善底色。鄰里談起她,都不禁豎起大拇指,稱贊她是孝老愛親的典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