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鄭潔 張穎)春和景明,珞櫻繽紛。在武漢大學一年一度的櫻花盛放之際,4萬余名各族青少年齊聚珞珈山,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之旅。

3月16日,武昌區委統戰部、民宗局,珞珈山街道聯合武漢大學黨委統戰部、學生工作部,及武漢市東湖中學開展“石榴花開武昌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研學活動,通過文化浸潤、學術啟迪與情感交融,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青春心田生根發芽,為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寫下了生動篇章。來自武漢市東湖中學的300余名各民族高中生,在楊紅梅志愿服務隊多民族青年學生志愿者的引領下奔赴賞櫻研學盛會。
櫻花為媒,共悟團結之道

漫步在武大校園,粉白的花瓣如云似雪,隨風輕舞。各族青少年穿梭于花海之中,與百年學府的建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動人的民族團結畫卷。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學生們發現櫻花樹“同根共生”的奧秘——看似獨立綻放的每朵櫻花,實則共享同一根系,“就像我們56個民族,雖然文化習俗不同,但都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櫻花樹下,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圍坐交流家鄉的春日習俗和風土人情,彼此的距離在交流中不斷拉近。而精彩紛呈的社團展演,為各族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與藝術盛宴,茶藝、書畫、武術、京劇……大家共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洋溢著濃濃的民族情誼。
學術為橋,賡續中華文脈

在萬林藝術博物館,“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武漢大學專題展”,以跨越時空的千年丹青生動詮釋了中華文脈的傳承與創新,每一件畫作都是文明的密碼。校史館內,抗戰時期西遷樂山的辦學歷程讓同學們熱淚盈眶——在民族危難之際,武大師生與彝族同胞同舟共濟,用知識守護文明火種的故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更加具體而鮮活。作為我國測繪遙感領域的泰斗,李德仁院士通過“遙感衛星如何守護山河安瀾”生動案例,以《愛我中華,科技報國》為主題,為各族青年學子帶來了一場兼具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的精彩講座。知名院士專家的科普講座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夢想的種子,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日子里努力學習,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實踐為舟,攜手共向未來
在工創中心、測國重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里,從基礎的機械加工到前沿的3D打印技術,從電子電路的設計制作到智能機器人的研發操控,還有衛星導航定位、無人機測繪等等,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扇通往科技創新與前沿探索的大門。大家目睹了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前沿的科研成果,感受到了科技探索的魅力,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也在實踐體驗中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轉化,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永葆生機的源泉。

各族青少年紛紛表示,這是一次難忘且意義非凡的經歷。他們不僅體會了大學校園氛圍,領略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汲取了科技知識養分,更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包容。并許諾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鞏固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昌特色精品示范區成果,武昌區謀劃打造“石榴花開武昌城”鑄牢宣教品牌創新項目,并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在珞珈山街道建立雙向研學實踐基地,引入轄區優質高校資源深入實施“街校同心·賦能基層”計劃,為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此次武大賞櫻研學活動是“石榴花開武昌城”系列活動之一,活動以三月櫻花季為契機,組織引導各族青少年在交流實踐中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武昌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珞珈山的櫻花年復一年如期綻放,見證著又一批青少年的成長。接下來,武昌區將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進一步推動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