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李林、黃桂英)今年以來,武漢經開區湘口街道綠蔭路社區以“城鄉攜手共促社區發展”為核心課題,聚焦黨建引領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通過結對共建、經驗互鑒、資源共享,探索城鄉社區協同發展新模式。
3月21日,綠蔭路社區40名黨員、志愿者及居民代表走進結對單位軍山街道川江池社區,開展“黨建+志愿服務”主題共建活動,通過實地觀摩、深度研討、文藝互動等形式,推動城鄉社區治理理念互融、能力共提、成果共享。

活動現場。通訊員
對標先進拓視野 城鄉互鑒促提升
活動伊始,綠蔭路社區代表在川江池社區書記的帶領下,實地參觀社區老年協會活動陣地、社區警務室、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圖書室、社區多功能廳等功能陣地,深入了解“1+8+N”的治理模式。川江池社區打造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智慧平臺、社會組織培育等創新實踐,為綠蔭路社區破解農村社區資源分散、服務效能不足等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在隨后的座談會上,兩個社區開展了“問需式”研討。首先綠蔭路社區書記張念分享了參與交流活動的感受,并率先拋出三大治理難題:“如何激活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內生動力?”“怎么培養可持續的志愿服務隊伍?”“社區的線上宣傳是如何運營?”。引發熱烈討論,隨后川江池社區老年協會副會長胡小會分享了居民骨干在社區社會組織中的作用,而川江池社區書記則補充介紹了社會組織培育路徑及社區現場平臺宣傳管理的經驗。
73歲的綠蔭路社區老黨員周明材感觸頗深:“作為農墾文化記憶館講解員,我深刻體會到川江池社區黨建活動的多元化和志愿服務的專業化。
志愿聯動顯真情 文化交融暖民心
活動特別設置“志愿風采展示”環節,兩地志愿者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現社區社會組織的特色。綠蔭路社區志愿者代表王鳳姣以《軍民大生產》的舞蹈重現墾荒歲月,將“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農墾精神融入現代志愿服務;川江池社區“千鷺之聲”朗誦社演繹《月光下的中國》,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展現社區新時代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川江池社區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服務熱情讓我深受觸動。”王鳳姣表示,今天深切感受到川江池社區的志愿者團隊的活力和志愿團隊帶來的無盡意義,她想學習好的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務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共建共治謀長遠 城鄉融合啟新程
此次結對共建活動取得豐碩成果:一是形成《城鄉治理經驗互鑒清單》;二是建立互動學習交流制度,后期圍繞雙方社區治理難題開展聯合調研、專題會診;三是結合雙方社區的文化特點,策劃組織開展文藝交流活動。
綠蔭路社區負責人表示,此次共建活動是城鄉社區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既為農村社區注入現代化治理理念,也為城市社區拓展了文化賦能空間。下一步,社區將總結推廣“綠蔭-川江池”共建模式,推動更多城鄉社區結對聯動,共同繪就“資源共享、治理共融、發展共促”的城鄉融合新圖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