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汪學東、陳錚)“今年這麥穗沉甸甸的,畝產肯定能超過前兩年!”5月11日上午,靈鄉鎮巖峰村的麥田里,種糧戶吳風波彎腰掐下一把金黃的麥穗,笑著向迎面走來的大冶市統計局調查隊和靈鄉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揮手致意。他身后,13畝樣本點內冬小麥隨風起伏,麥浪翻滾間泛起陣陣清香,宣告著夏收時節的到來。
“吳大爺,咱們今天就是來‘驗收’這份豐收的!”工作人員一邊寒暄,一邊從背包中取出測產工具。無人機迅速升空,在麥田上方劃出規整的航線,高清攝像頭精準捕捉著麥田的密度與長勢,地面小組則手持智能終端,沿著預設的3個抽樣點逐一定位。巖峰村作為全市糧食監測樣本點之一,此次冬小麥實測實割數據將直接關聯全市夏收產量預判。
抽樣區內,工作人員嚴格按照采樣流程操作,每處隨機劃定1平方米區域,鐮刀輕揮間,麥稈齊根而斷。金黃的麥穗被裝入標號布袋,電子秤實時記錄重量,PDA同步錄入麥穗數、籽粒飽滿度等關鍵指標。技術員明朗蹲在田埂旁,對著儀器屏幕逐項核驗,額角的汗珠在陽光下微微發亮。
“割這么一小片就能算清整塊田的收成?”吳風波湊近觀察,略顯疑惑。“可別小看這些樣本!”工作人員舉起一袋麥穗解釋道,“通過科學抽樣和數據分析,不僅能推算畝產,還能評估倒伏率、病蟲害等影響。這些數據匯總后,政府可以提前調度收割機、烘干設備,咱農戶也能參考數據選種、調整種植方案呢!”
聞言,吳風波眼睛一亮:“去年小麥受凍雨災害嚴重,要是早有數據預警,能少些損失!”他索性戴上草帽,跟著工作人員學習辨認抽樣標記,“趕明兒我也按這法子記錄自家麥田!”
“等測產報告出來,我可得第一個瞧瞧!”吳風波站在田頭高聲笑道。“沒問題!數據一分析完,我們就帶著‘成績單’上門!”工作人員揮手作別。暮色中,滿載樣本的車輛駛向實驗室,留下一串輕快的引擎聲,與麥香一同融進初夏的晚霞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