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張穎 熊雅婷)在武漢東湖之畔,一群平均年齡30歲的青年,用9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從實驗室到產業之巔”的遠征。他們讓北斗導航的精度從“米級”躍至“毫米級”,讓中國衛星導航技術擺脫“跟隨者”的標簽;他們在資本寒冬中堅守江城,將武漢推上中國商業航天“新硅谷”的坐標。他們,是開普勒衛星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田野間2016年的珞珈山,秋意正濃。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里,劉經南院士團隊剛完成北斗新一代信號體制的論證,一群博士生卻圍坐在白板前激烈討論。彼時,中國北斗系統已實現亞太地區覆蓋,但民用領域的高精度定位技術仍被國外壟斷。“我們的論文能拿國際大獎,但農民用北斗指揮農機時,定位誤差還是超過10厘米。”開普勒衛星科技創始人、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齊樂回憶道。
正是這種“實驗室與田野間的落差”,催生了開普勒衛星科技的誕生。公司成立之初便錨定目標:將武大全球領先的北斗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讓高精度導航像水電一樣普惠民生。
理想很美,現實很難,首當其沖的便是技術轉化難題。北斗信號穿越大氣層時受電離層干擾,定位誤差如同“透過水面看彎曲的筷子”。傳統解決方案需每二三十公里建設一個地面基站,但青藏高原、遠洋海域的基建空白讓這一方案舉步維艱。“如果我們只會‘跟著GPS走’,就永遠無法突破。”趙齊樂說。極限挑戰毫米級精度這支以武大碩博為主力的團隊,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星地一體化增強系統。他們融合全球200多個IGS基站數據與低軌衛星觀測值,獨創大氣誤差實時修正算法。2018年,這項技術讓北斗靜態定位精度首次突破5毫米。“誤差每減少1毫米,都是對技術極限的挑戰。”面對取得的成就,開普勒人沒有歡呼——他們又花了三個月,把誤差從5毫米降到了1毫米。
如今,星地一體化增強系統讓沙漠、海洋不再成為導航盲區。該項技術已應用于低空經濟、數字航路網、地理信息、城市智駕等多領域,全方位賦能智慧生活場景。
2024年,開普勒接到港珠澳大橋高精度定位的緊急任務,由于港珠澳大橋大部分都建在海面,且全長達到55公里,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一座難以跨越的大山。開普勒總經理毛曉柳回憶道,“其實我們也沒把握,可如果連我們都不努力嘗試,別的企業更難接手。”說干就干!開普勒當即組建了一支攻堅團隊趕赴港珠澳大橋,從蹲點、采樣到各種實驗測試,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前后耗費大半年時間,終于達到了任務要求。“團隊里不少成員其實都患有恐高癥,但為了讓定位更精確,必須要爬到橋柱上”,毛曉柳自豪地說,“當時國內外不少于5家企業都接了這個項目,只有我們成功了。”政企共筑北斗生態圈在武昌區珞珈山街道湖北省科創大廈9樓,一幅特殊的地圖引人注目:以武漢為中心,1600多個北斗地基增強站如星辰般輻射全國。這張“地面星座”的建設,見證了政企協同的“武漢溫度”。2022年,開普勒A輪融資關鍵期遭遇資本寒冬,異地投資機構以“搬遷總部”為注資條件,但團隊最終選擇堅守武漢。“這里有中國1/3的北斗人才、最完整的空天產業鏈,更是我們的精神原鄉。”毛曉柳說。“武昌區的雪中送炭堅定了我們深耕武漢的初心。無論是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快速審批,還是辦公場地的租金減免,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對創業企業的親切關懷。”副總經理董玄霜感慨道。“他們甚至為工程師協調了人才公寓,讓大家能在珞珈山下安家,說‘搞航天的人,不能離湖水星光太遠’。”這種“既給氧氣又培沃土”的生態,吸引了不少青年學子留在武漢。此外,珞珈山街道積極落實武昌區“零號員工陪伴成長”行動,董玄霜說,“包點領導主動靠前服務,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供了業務對接、文體活動等貼心服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來自珞珈山街道的關懷與溫暖。”如今,這支以武大碩博為主力的青年團隊從30人擴展到100多人。

從珞珈山實驗室的算式,到助力武漢打造“立體交通大腦”——開普勒的9年航程,是科技報國理想主義與市場經濟務實精神相結合的典范。正如開普勒的團隊口號:“銀河雖遠,北斗在握;山河萬里,青春丈量。”這群以星辰為坐標的開普勒青年,正在用毫米級的堅持,編織著武漢北斗璀璨的星空傳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