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劉陽 通訊員范麗)2025年5月18日下午,在漢口江灘公益放流站,400余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苗從親子家庭手中順著水流游向遠方。這是由武漢中海地產、中海物業聯合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湖北自然足跡生態科技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溯源·護歸”長江生態守護之旅活動的志愿行動環節,也是“長江有魚”項目實施的生動實踐。“長江有魚”項目自2021年上線以來總籌款已達到1500萬,在推動公眾科學放流,開展長江瀕危物種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學放流 助力數百萬尾各類瀕危本土魚類重歸長江
長江擁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種為特有種,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其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科學放流被認為是恢復瀕危魚類種群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缺乏科學指導的盲目放生反而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必須是本地種,嚴禁放流外來種、雜交種、選育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同時,應遵循“哪里來哪里放”原則,確保種質純正,避免跨流域、跨海區放流導致生態風險。在增殖放流工作實施前,要認真開展增殖放流適宜性評價,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增殖放流適宜水域、物種、規模、結構、時間和方式等。
為此,為了向公眾開展放流提供法定的場所,2021年以來,長江有魚攜手湖北省慈善總會、國強公益基金會、中國國航等機構,在各級農業部門支持下在全國多地建立11個公益放流站,通過開展瀕危魚類放流,開展科學放流科普以及組織示范性放流活動,引導公眾了解科學放流。同時連續四年在3.28中華鱘保護日、5.22生物多樣性日、6.6全國放魚日等重要節日舉辦科學放流示范活動,結合“數字公益節”的宣傳,聯合政府、NGO伙伴和公眾放歸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長吻鮠、團頭魴等珍稀瀕危魚類和土著魚類共計約350萬尾以上,參與公眾人次達10萬人,“科學放流”日益深入人心。

科普宣傳 促進科學放流和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在場的小朋友有誰知道江豚生活在哪個流域呢?”“江豚的食物都是哪些呢?”“目前長江的江豚一共有多少頭呢?”2024年,11月24日,湖北省科技館聯合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旗下“長江有魚科學放流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在省科技館一樓院士展廳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關于“長江大保護”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動。在志愿者的講授與提問中,現場小觀眾們紛紛舉手搶答互動,踴躍發言回答,配合著答題收獲的可愛江豚玩偶、鑰匙掛件、繪畫、貼紙等江豚文創獎品,保護江豚、守護長江的觀念已經悄然進入了他們的腦海里。
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在漢口江灘公益放流站,長江生態保護專家、自然足跡自然教育師青葙老師以《科學放流助力長江水資源修復》為主題帶來了一場精彩講座,向公眾系統講解了科學放流的意義以及放流規范。在東湖社區青少年空間,一場名為“從高山到大海·助力瀕危魚類回家”的公益科普活動,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學生們緩緩展開了一幅中華鱘的生態畫卷,增強學生對中華鱘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
據了解,“長江有魚”項目是由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等單位共同推進實施,中國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持的長江瀕危魚類保護項目。項目旨在通過開展科學放流示范活動、科普宣傳、自然教育等活動,面向公眾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宣傳教育,促進科學放生規范化、科學化,帶動更多公眾參與長江大保護,在全社會營造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氛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