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種到,農事忙
古人觀日定時、指導農事
那么在7000年前
長江先民眼中的太陽長啥樣?
今天,一起認識“太陽人”石刻
跨越七千年的“萌系”太陽
當秭歸東門頭遺址的泥土裂開縫隙
一塊長逾1米的褐灰砂巖
驚現于世——

石板上的圖案由極簡線條構成:
倒三角的身軀
人物面容肅穆凝重
腰部兩側,星辰默默點綴
而人像頭頂上方
一輪太陽放射出23道光芒
穿越七千年,依然灼灼如新

石刻將人像與太陽、星辰刻于一體
而太陽居于頂端
刻畫出新石器時代先民的宇宙觀
23道光芒悄然呼應著
二十四個節氣中太陽回歸的周期
似乎暗示著先民早已破解太陽運行規律

這件“太陽人”石刻
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太陽崇拜實物證據
城背溪文化:
長江流域的早期農耕密碼
這輪被虔誠托舉的太陽
誕生于城背溪文化的土壤中
城背溪文化是距今約8000年前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湖北宜都城背溪遺址的發現而得名

△城背溪遺址
根據考古發現
這一文化的先民已掌握三大核心技能
1.稻作農業
陶器中發現大量炭化稻殼
將長江流域稻作史提前千年
2.漁獵采集
遺址出土魚骨、石質網墜等
訴說著先民們的捕魚生活
3.原始手工業
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
器形簡單古樸
石器則多為打制,局部磨光

而“太陽人”石刻
正是這一時期的精神圖騰
相較于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
這件近1.2米高的石刻
標志著長江中游
已出現復雜祭祀體系與社會組織
為中華文明多元起源提供鐵證
太陽崇拜:古人寫給太陽的“情書”
太陽,在人類文明的童年
是最古老的神明
它播撒光熱、催發萬物生長
劃分四季輪回
先民將這份敬畏也珍藏起來
當城背溪先民在石板上刻下太陽
5000多年前的大河村先民
則把日月星辰留在了彩陶上

而3000年前的古蜀先民
更是用0.2毫米的金箔
訴說著“金烏負日”的傳說

△商周 太陽神鳥金飾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先民們在日復一日的觀測中
將太陽運行的周期
轉化成了二十四節氣
“觀象授時,敬天順時”
即使到了今天
節氣仍是中國人理解自然節律的文化基因
石板上的太陽沉默地熱著
石板外的萬物熱鬧地活著
先民用“太陽人”
記錄了對自然的敬畏
而今天的芒種節氣
依然延續著這份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監制丨唐怡制片人丨畢磊文案丨孫煜祁視覺丨汪澤源審校丨郭琪紅 儲佩君統籌丨劉瑩 田昊原特別鳴謝丨湖北省博物館 總臺湖北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