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侯本瑞)7月以來,武昌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楊園街道,在多個社區舉辦“科普潤萬家”系列科普活動,引領轄區青少年探索科學奧秘。

國棉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在國棉社區,一場以《礦物實驗室:移動的礦物博物館》為主題的地質科普活動在此開展。活動中,科普講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原理,展示了石英、方解石等十余種常見礦物標本圖片,并帶領小朋友們體驗打磨寶石原石,感受動手創造的樂趣。

電信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在電信社區舉辦的《遠古生命密碼:移動的化石博物館》科普教育活動中,講師以“穿越時空的生命印記”為切入點,展示恐龍化石、狼鰭魚化石、三葉蟲化石等標本,系統講解常見化石種類與形成原理。理論講解結束后,進入“琥珀化石打磨”實踐環節。工作人員發放琥珀原石與打磨工具,講師示范操作要點。隨著砂紙的沙沙聲,透明琥珀中包裹的植物碎屑逐漸清晰。

歐景苑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四美塘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林中精靈金絲猴》主題科普課堂在四美塘、歐景苑社區精彩開講。科普講師借助圖文并茂的PPT,為孩子們解析全球五種金絲猴的獨特體征,揭秘它們的生存智慧、種群現狀及保護意義。隨后,孩子們利用黏土、樹枝等環保材料,制作金絲猴手工模型,并發動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增添白云、太陽等裝飾物。現場創作熱情高漲,一件件充滿童趣的作品在手中誕生。

四美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在四美社區開展的《小小竺可楨》氣象科普課堂從“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天氣”切入,結合圖片解析氣象知識,通過風力口訣讓孩子們輕松記住風力等級判斷方法。課堂融入二十四節氣的智慧,讓孩子們明白氣象觀測不僅是科學,更藏在日常里。動手實踐環節,孩子們用塑料吸管、硬紙板、大頭針等材料制作風向標,在指尖操作中,原本抽象的氣象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鐵機路社區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鐵機路社區的“科普潤萬家”主題科普活動以“中醫藥文化體驗——安全教育宣講”的創新形式,吸引轄區30余組親子家庭參與。科普志愿者講解金銀花、薄荷、艾草等常見中草藥的性味功效,并結合武漢夏季高溫特點,傳授實用的防暑降溫方式和防溺水知識。動手實踐環節,家長和孩子攜手,利用紗布包、麻繩等材料制作防暑香囊,現場藥香彌漫,歡聲笑語不斷。
楊園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依托各方資源,引進并策劃更多兼具科學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的主題活動,推動科普知識在社區落地生根,讓深奧的科學知識以生動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