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馬寺曬糧時立起的牌子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陳洋洋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
7月29日,河南登封少林寺官方消息,此前在白馬寺擔任20年方丈的印樂大師任少林寺新住持。8月3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白馬寺,發現即使當天氣溫有30多攝氏度,寺內仍有僧人在地里勞作。有義工表示,僧人農禪并重已經很多年了,每年耕種收獲的糧食都會在寺院空地晾曬,多余的會分給各地的香客們。
天氣信息顯示,洛陽市8月3日最高氣溫達38℃。上午10時許進入寺院,記者在陽光下步行幾分鐘就能出一頭汗。寺院內的樹蔭下、免費茶舍、臺階上,到處都是納涼的游客。
此前,有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白馬寺一直以來保持著種地的習慣。記者來到寺院最深處發現,在一扇敞開的門后,有幾條道路,通向一片農田,不時有義工開著三輪車、僧人扛著鐵鍬進出。門口寫著“游客勿入”的指示牌,一旁的義工婉拒記者采訪的請求,并表示“沒什么好拍的,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據了解,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的“祖庭”,一直以來都遵循農禪并重的祖訓,每年收獲的季節,許多游客都能在寺院空地上看到大片晾曬的糧食,包括黃豆、玉米等。
客堂師傅向記者說道:“(僧人)天天都在干農活,今天上午還去地里了。農禪并重是祖訓。”一位在寺院工作多年的老義工向記者介紹道,“并非所有僧人都要去地里耕作,有的種地、有的給花草樹木澆水、有的去打掃衛生,都有各自的事做。”
該義工表示,除了糧食,在寺院內的一些空地還種著蔬菜,都是寺內人自己種自己吃。好多次,她還偶遇到印樂方丈去地里,“(大師)跟我微笑示意,打個招呼。”
一位白馬寺的導游表示,之前提出將多余糧食分給游客們的就是印樂方丈。“前幾年黃豆大豐收,寺里收了3萬多斤,方丈就表示寺里也吃不完,就全都包成小包,放在寺內供游客自取。”
資料顯示,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