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馬清妮 通訊員 劉金偉 劉丁維 實習生 汪思怡
作為第三批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武漢正全力推進139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漢市新洲區肖堤村,夏日傍晚的葉家溝塘河邊廣場熱鬧非凡。舞曲聲中,村民們踩著節拍熱情起舞,一旁的葉家溝門前溝波光粼粼,幾位老人正悠閑垂釣。“擱以前,這臭水塘誰靠近啊?”肖大爺甩起魚竿,臉上滿是笑意。
從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坑”到村民爭相打卡的“幸福岸”,武漢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正讓越來越多鄉村煥發水韻生機。
臭水塘變身“網紅地”
走進新洲區三店街道肖堤村二組,經治理后的葉家溝塘的變化令人驚嘆——1.26萬平方米的大塘與1600平方米的小塘連綴成景,300米生態護坡綠意綿延,岸邊楊柳隨風搖曳。
“以前可不是這樣。”施工單位武漢奧鑫市政建設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志紅指著塘邊的管道接口回憶,這里曾是封閉水體,周邊400余戶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入塘,“最嚴重時,塘底淤泥積了1米多厚,夏天隔老遠就能聞到臭味,村民路過都得捂著鼻子。”
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統籌指導下,武漢碧水集團攜手項目各參建單位精準實施了一場“治水手術”:先清淤見底,挖走萬噸黑泥;再為每家每戶重接管網,做到雨水直排入湖,水經化糞池預處理后,匯入人工濕地深度凈化,最終用于灌溉農田;預計今年十月,部分水體還將種植沉水植物,投放魚類及螺、蚌等底棲動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80年代我們喝這塘里的水,90年代在塘邊洗衣服,后來臭得不敢靠近。”肖堤村黨支部書記肖鵬感慨,如今水體變清,每晚都有村民來廣場跳舞、散步,“人氣比城里公園還旺。”
村莊里,兩座小型“污水處理站”靜靜運轉。人工濕地下75立方米和20立方米庫容的污水處理站內,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格柵過濾后,穿過1米多厚的級配碎石層,最終汩汩匯入管道,滋養著苗圃里的紅檵木。“污水變肥水,一點不浪費。”李志紅笑著說。
多措并舉破解黑臭難題
離開新洲區肖堤村葉家溝塘,記者來到新洲區徐古街道桃花寨村董家灣門前大塘。十余位工人正忙著給水塘砌生態護坡,塘底淤泥已清理完畢,露出干凈的塘基。“這處不到2000平方米的水塘,自開工以來,每天都有新變化。”現場施工負責人周亮說。
碧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農村黑臭水體特點,其按照“三源四型多法”治理路徑,通過“五個統一”實施模式,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四大工程措施實行“一水一策”精準施治。
“控源截污是根本。”該負責人解釋,像肖堤村葉家溝塘這樣的封閉水體,生活污水直排是主因,因此優先為村民接入雨污分流管網,從源頭切斷污染;內源治理則聚焦清淤,清除多年沉積的黑泥,減少水體“污染源”;生態修復通過投放魚類、種植水生植物等,重建水體自凈能力;水系連通則讓“死水”變“活水”,比如我們計劃讓破月村六級溝渠逐步恢復與舉水河的歷史水系聯系。
在新洲區,這樣的治理邏輯已初見成效。以肖堤村葉家溝塘為例,兩處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近百噸,既解決了生活污水直排問題,又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清潔水源,實現了“污水變資源”的循環利用。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武漢作為第三批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目前已對139條農村黑臭水體開展系統整治。
“我們緊盯8月底前70%水體完工的中期目標,全力沖刺2025年底全面完工。”碧水集團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在治理中融入生態理念 —— 比如在封閉水體增加曝氣設備提升流動性,在景觀區域打造水下森林,讓治理后的水體既干凈又美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