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通訊員 張樂昕郭林熒
8月18日下午,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迎來四位特殊的客人。他們來自寶島臺灣,此行跨越1500多公里,只為圓滿一場時隔77年的等待。他們就是替父尋找大陸血脈的臺灣老兵趙明崑的三個兒子和幺孫。
“這次能夠尋親成功,真的多虧了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幫助,感謝你們。”老兵趙明崑的兒子趙萬春激動地說道,隨后將感謝錦旗鄭重地交到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手中。

老兵趙明崑的親屬們為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送上感謝錦旗
“父親很早來到臺灣,在他的教導下,逢年過節我們都會朝著家鄉的方向祭拜。”趙明崑的兒子趙萬春回憶道。1948年,18歲的趙明崑離開在樊北七里橋趙家臺竹鋪東街的家,前往武漢就讀湖北省立第三臨時中學,后輾轉至臺灣,與遠在大陸的家鄉親人們徹底失去聯系。
趙萬春13歲那年,趙明崑因病逝世,歸鄉的愿望成了他未竟的遺憾。“我們心里面始終有個想法,我們的根在湖北。三兄弟成年后,就約定要幫父親找到大陸的親人。”趙萬春說。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直到2025年,他們根據趙明崑留下的,當年赴臺前夕與襄陽親人往來書信上的住址,成功將尋親信息傳遞至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然而,70多年過去,物是人非,信封上的趙家臺早已不存在。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只能把信息轉至可能與原址相關的七里橋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
“我們先找到社區年紀大的老人核實,聽他們說很多年前這里確實叫趙家臺。”七里橋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劉莉說道。抱著這一線希望,他們開始挨家挨戶上門走訪。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老兵趙明崑的家人真的就在七里橋社區的幾十戶趙姓人家中。“他們一問,我就想起很早以前聽我母親講過,家里有一位叔叔到臺灣去了,后來就斷了聯系。”這位名叫趙春根的居民,正是趙明崑的堂侄。

老兵趙明崑的墓碑上寫著家鄉地名
隔著千山萬水,趙春根和堂叔的三位兒子只能通過手機聯系,但彼此血濃于水的親情卻絲毫不受距離的影響。“他們隔兩天就要打來一個電話,問我有沒有時間,一起聊聊天。我也會在視頻里給他們看看現在家里面長什么樣,我們兄妹六個又多了幾位家人,都很高興。”趙春根笑著說。
如今,這份情感就像當年趙明崑與堂兄趙明倫的延續。這對自小在一起玩耍的堂兄弟感情深厚。趙明崑去往臺灣前,還曾給堂兄趙明倫寄來一封書信。趙明倫則掛念堂弟身體不好,在回信中特意附上兩元錢。卻沒想到,這竟成了兄弟二人此生最后的聯系。
好在,趙明崑的妻子和孩子們始終沒有放棄幫他尋親的念頭。8月17日,在襄陽市高鐵站出站口,這場歷時77年的等待終于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迎來圓滿。
“第一眼見到他們,我就覺得特別親切。”趙春根說,隨后他帶著臺灣的親人們來到祖墳祭掃,漫步襄陽古城墻,了解家鄉襄陽的風貌。
“這么多年,我們都很關注襄陽,但親自踏上這片土地,見到家鄉如此繁華,內心非常感動。”趙萬春表示,“未來,我甚至要帶我的兒子、孫子都回來。”
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屈江鵬表示,這次尋親是一次跨越海峽兩岸的親情接力,也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用心用情服務退役老兵、促進兩岸交流發展的工作縮影。襄陽作為“全國雙擁模范城”,誠摯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回到故鄉探親訪友、投資興業,共同傳承家國情懷,為祖國繁榮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通訊員供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