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供圖

艾克旦木等3人和研支團的同學們在華中科大校園合影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向一帆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向一帆 通訊員高翔 左盈)“你好,華中科大,我們終于來了!”8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開學報到現場人頭攢動,來自新疆霍城縣江蘇中學的艾克旦木·吐爾汗江、葉利江·木拉提、開塞爾·庫爾班3人,拎著沉甸甸的行李走到報到點,目光立即被幾張熟悉的笑臉牢牢吸引——去年在霍城陪他們挑燈刷題、耐心講題的華中科大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正笑著向他們揮手。這場跨越4000公里的重逢,讓曾經的“師生”,變成了即將共赴青春旅程的“同學”。
一年前,華中科大第26屆研支團6名隊員,帶著知識與熱忱奔赴霍城縣江蘇中學支教。彼時,艾克旦木、葉利江、開塞爾正處于高三沖刺的關鍵階段,研支團成員成了他們最堅實的后盾。
“高中時,我的物理成績一直拖后腿。有次考試連錯8道題,看著試卷上的紅叉,我忍不住崩潰大哭。”回憶起那段低谷時光,艾克旦木至今仍記得研支團成員翁錦程的溫暖鼓勵,“翁老師沒有多說安慰的話,只是告訴我‘與其把時間花在哭上,不如用來攻克錯題’。”此后的課后輔導時間,翁錦程總會拿著她的錯題本,一道題一道題地拆解思路,手把手教她梳理知識點。正是這份耐心與引導,讓艾克旦木逐漸擺脫了對物理的畏懼,也讓“考上華中科大”這個曾經不敢想的夢想變得清晰可觸。
高三的學習節奏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研支團的6名同學主動承擔起課后輔導任務,把身影留在了校園的各個角落:晚自習的教室里,他們耐心給學生講題;課余的活動室里,他們忙著籌備學業規劃講座。作為本屆研支團唯一的新疆籍成員,穆熱迪力·麥麥提明更是成了同學們的“知心大哥哥”——面對大家對大學校園的好奇,他一遍遍描述華中科大的教學樓、社團活動;為了讓大家拓寬視野,他借助學校的線上資源,辦起了小型藝術展,讓遙遠的武漢與霍城通過屏幕緊密相連。
“遇到研支團的老師們后,我才真正把‘考上華中科大’當成目標。” 葉利江說,每個晚自習,研支團的老師們都會留在教室答疑,很多解題方法在高考中派上了大用場,“那種‘幸好我學過’的踏實感,讓我特別感激。”
而在開塞爾心中,研支團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維的蛻變。“老師們講題時,從不直接給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我們思考‘為什么這么做’‘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這種啟發式教學,讓他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養成了獨立解題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艾克旦木與武漢早就結下緣分。“2022年,我曾在武漢一中讀書,2024年因為身體原因才回到新疆。”她說,再次踏上武漢的土地,她非常激動,“未來我想像老師們一樣,去祖國的偏遠地區支教,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如今,艾克旦木等3人已正式開啟大學生活。葉利江計劃加入籃球社團,開塞爾想試試足球社團,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從天山山麓到喻家山下,4000公里距離,阻擋不了這份雙向的奔赴與熱愛。
“我也來自新疆,看到他們來到華中科大,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穆熱迪力感慨道,小學三年級時,他就讀的學校也來過支教老師,他們讓英語、音樂、美術課走進課堂,在他心里種下了“傳遞光與熱”的種子。“現在我成了支教者,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在大學找到熱愛,未來也接過接力棒,用自己的力量反哺社會。”穆熱迪力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