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張淵
通訊員 謝小琴 謝昕恬
“從南湖校區到馬房山校區,現在穿過地下通道,一分鐘就能直達!”9月6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西院地下通道及運動場正式啟用,不少師生首次體驗這一盼望了二十多年的便民工程,紛紛表示“幸福感拉滿”。

武漢理工大學西院地下通道投入使用調度會
這條看似普通的地下通道,實則藏著不少“黑科技”。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通道中嵌入了由學校姜德生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光柵陣列光纖傳感網絡,可實現全時、全域、全天候的交通與結構監測。
“傳統視覺類傳感器容易受光線干擾,存在大量盲區。而我們的技術是把傳感器‘植入’路面。”武漢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岳麗娜介紹道,“它能夠精準感知每一輛車的實時狀態——包括所在車道、行駛速度等,甚至是否存在危險駕駛行為。”該項技術此前已在湖北省內外多個智慧高速項目中應用,此次是首次落地校園環境,“哪怕是在沒有攝像頭的位置,系統也能監測到行人或非機動車闖入,真正做到‘沒有盲區’。”

西院地下通道
她特別強調,該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既識車,也識路”。除交通管控外,該系統還具備火災預警和路面結構健康監測等功能。“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路面損傷,系統也能在早期發現,實現‘損傷發生之前的預警’。”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技術并不止步于“監測”。它還將成為學校教學與科研的“活教材”。武漢理工大學校長王發洲在啟用儀式上指出,作為“科技賦能學校發展”的鮮活范本,下穿通道及運動場的同步落成,是學校落實“五育并舉”“科技賦能民生”的標志性項目,更是惠及全校師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他透露這一綜合平臺還將部署在學校未來學習中心,為師生共創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提供支撐。岳麗娜補充道:“學生可以在未來學習中心實時查看車流數據、理解技術原理,甚至參與算法研發。無論是光學、傳感還是交通方向的學生,都能在這個真實場景中開展實踐。”

西院地下通道示意圖
儀式上,武漢市洪山區政府相關負責人等與會領導為參建單位頒發紀念證書,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孟芳兵宣布通道與運動場正式啟用。隨后,校友與參加“漢超”的師生代表在新運動場上進行了一場足球友誼賽,共同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為參建單位頒發紀念證書
據悉,武漢理工大學西院地下通道全長270余米,采用雙向2車道設計;同步建成的運動場采用“架空層+屋面操場”設計,屋面為400米標準田徑場與足球場,提供500余個停車位,實現“從停車場到塑膠跑道”的校園空間煥新。下一步,該校將在學海公寓片區新建人行天橋及配套綠道,打造無縫銜接、環境優美的慢行系統,營造更加宜居的學習生活氛圍。

師生代表與校友代表開啟足球狂歡
(圖片由許余慶 姚洪拍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