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文俊 通訊員謝小琴 謝昕恬)9月6日,武漢理工大學西院地下通道及運動場正式啟用。從該校南湖校區到馬房山校區,現在乘車穿過地下通道,1分鐘就能直達。
“西院地下通道及運動場項目承載著師生長達二十余年的殷切期盼。”武漢理工大學校長王發洲表示,項目同步植入學校自主研發的光纖傳感網絡和高精度數字孿生平臺,實時監測結構健康與車流態勢,用數字化手段和智慧化應用,書寫了“科技賦能學校發展”的鮮活范本。
武漢理工大學西院地下通道及運動場項目于2024年6月動工。地下通道為雙向2車道,主通道寬7米、高4.5米,道路全長270余米,位于洪山區工大路,下穿洪達巷與工大路建設規劃交叉口,連接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南門停車場和南湖校區北院孵化樓負一層停車場;運動場采用“架空層+屋面操場”設計,屋面為400米標準田徑場與足球場,提供500多個停車位。
據了解,西院地下通道采用了姜德生院士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大容量光柵陣列傳感網絡。光纖傳感技術與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岳麗娜介紹,光柵陣列傳感網絡能像神經一樣植入到道路內部,讓全域道路具有類似“觸覺”的感知功能,感受所有車輛運行帶來的振動信息,同時感知通道內溫度變化。核心的處理“大腦”通過識別和解析這些信息,實現各種智能功能。目前,這項技術已用于智慧機場跑道、智慧地鐵、智慧高速公路等10余項全時全域信息感知的智慧交通示范工程中,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這是該技術第一次用于我們自己校園的智慧交通體系中。”岳麗娜說,經過初步調試,系統已實現地下通道全域所有車輛位置、實時速度、車距等信息的識別,同步實現了危險駕駛行為和危險事件的智能識別,如車輛逆行、違停、超速,非機動車和行人闖入等。該系統的建成,可全力保障全校師生及校外車輛的安全便捷通行,同時為保衛處的交通管控提供全域交通狀況數據支撐。
同時,該平臺也將成為武漢理工大學光纖傳感網絡教學平臺。“課堂理論不再遙遠,就在身處的校園中實踐。”岳麗娜說,平臺采集的海量、真實交通與結構、環境數據,將成為材料工程、電子信息、土木工程、人工智能等學科絕佳的教學案例和科研素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