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智能檢測聽力情況的助聽器,到醫保數據的深度分析、快速結算,如今“人工智能+”的產品賦能各行各業。就在不久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通過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大重點行動,明確到2027年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會。“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加出生活新體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是一個餐飲后廚的場景,智能捕鼠系統可以精準識別和定位到小老鼠的行動軌跡,可以自動喚起智能捕鼠儀,這個設備就會發出小老鼠天敵類似于貓頭鷹的聲音,還有閃光可以用來驅逐老鼠。這套系統和設備可以用在餐飲后廚里,能夠助力提升食品安全。
從餐桌安全到便捷服務,“人工智能+”正以“小切口”解決民生“大問題”。一款內置聽力檢測算法的助聽器,打破傳統助聽設備的使用局限。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它看起來像一副耳機,但其實是一款智能助聽器。戴上之后,就能夠智能化檢測出聽力的受損情況,可以實現自主驗配。它不僅聽得清,還能夠看得見,可以實時把對話轉寫成文字,實現視覺聽覺雙輔助。
“人工智能+”的賦能效應,在醫療健康領域體現得更加突出。通過對醫保數據深度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實時核驗醫療票據與醫保結算數據的一致性,實現“精算定價”“理賠風控”“直賠結算”等功能,縮短理賠周期。
平臺企業負責人 齊光鵬:實現了醫保結算、大病理賠、醫保健康險等多種場景的應用。醫保結算的效率提升55%以上,大病結算的時間從7~15天縮短到1~3天。
從服務個體民生到賦能社會治理,在長江重慶段流域,這套智能監測體系,正在實時采集水質、水文、船舶航行等數據,讓流域治理從“點狀監測”升級為“全域管控”。
平臺技術人員 謝朗:打造一套感知體系,遙感衛星、無人船以及水下機器人,實現了流域監測由點到面的全域覆蓋,全面提升水利行業決策效率。
“人工智能+”重塑出行和運輸新生態
“人工智能+”不僅服務生活,也在重塑出行和運輸的新生態。從消費者選車、汽車生產制造,再到礦區、物流等專業運輸場景,再來看看人工智能+帶來了哪些效率變革?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以出行來說,現在買車都有AI助手幫忙選購。只需要輸入個性化需求,它就可以推薦適合的車,還有詳細的介紹。而且還能根據選擇進行追問,讓人細化選車條件。它其實不同于普通的大模型,更像是一個汽車領域的智能專家。
平臺負責人 申慧凱:以往買車都是找銷售顧問、去4S店,或者是通過身邊的熟人推薦。通過汽車AI大模型,可以更客觀全面地了解一輛車的方方面面,購車時間大幅縮短了。
不只是消費端,“人工智能+”正深入汽車產業“智造”核心。重慶的這家汽車工廠,基于5G+AI技術自主研發的智慧無人物流系統,首次將自動駕駛運輸車、高架立體倉儲技術整合應用于汽車生產場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現高精度車輛定位、動態路徑規劃,系統可24小時不間斷完成轉運、調度等任務,零部件入廠物流效率比傳統人工模式提升35%。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輛大卡車身上安裝了很多的感知模塊,像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各種傳感器。有了這些設備,大卡車就可以實現高度自動駕駛能力,不需要駕駛員就能夠完成自主智能化的組隊編隊行駛。現場模擬了一個礦山的作業區,從裝料到運輸到卸料,生產的全流程都用上了這樣的無人駕駛智能礦卡,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高效協同作業。
無人駕駛運輸系統企業負責人 孫志杰:自主研發的車地云一體化礦山無人駕駛運輸系統,相比于傳統的礦山可以更安全、更經濟、更高效,節省人員成本的70%以上。
智能產業化為“人工智能+”提供硬核支撐
“人工智能+”能在民生、出行運輸等領域實現廣泛賦能,背后離不開智能產業化的堅實支撐。智能產業化,簡單說就是從算力、算法到數據,全鏈條人工智能產業的大發展,它讓“人工智能+”加出包羅萬象的發展生態。
這款服務器專為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設計,可支持千億級參數規模的大模型訓練,憑借高互聯高帶寬、大容量存儲的優勢,全方位提升訓練性能,為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提供強大算力保障。
服務器企業負責人 李璇:這款全國產AI服務器,兼具高性能與高自主可控度,保證了國內供應鏈的安全。
不僅是算力,近年來,“人工智能+”之所以高速發展,背后是高端算力芯片、工業多模態算法、軟硬適配等技術攻關以及高質量數據等集體發力,共同筑牢產業底座。
據統計,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已超5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400家,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辛國斌:壯大智能產業取得積極進展,產業基礎日益堅實,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突破,開源大模型引領全球創新生態,賦能應用更加深入,建成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支持建設11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總臺央視記者 朱江 張偉 陳楊 王宏超 楊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