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欽華和學生在一起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實習生 吳思瑾 羅志宇
鄂西南群山中,恩施市崔家壩鎮小學的梧桐樹枝繁葉茂。扎根鄉村學校十二載,從老師到校長,李欽華為山區孩子們點亮希望。她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將特殊關愛工作常態化,創新“一人一案”送教模式,10年累計送教2300余次。她指導學生獲省級數字素養大賽獎,推動鄉村小學邁入“科創教育小鎮”。12年來,她用愛與智慧,為孩子們點亮了通往世界的路。
走遍鄂西大山家訪萬余次
“她最喜歡李校長了,回到家常說起李校長。李校長讓我們的孩子看見了太陽,見到了陽光。”8月30日,極目新聞記者隨李欽華及學校老師前往學生家中家訪。清晨,一行人從崔壩鎮駕車出發,在盤山公路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后,翻越座座大山,來到劉家河村小敏(化名)家中。
小敏和姑姑早早在家門口等待,看到李校長便開心地跑來,爺爺奶奶也迎上前。小敏的父親常年在外務工,她與爺爺奶奶相伴成長。初入校園時,她性格內向、言語不清。李欽華關注到這個特殊的孩子,常與她聊天、溝通。如今的小敏不僅口齒清晰,還熱愛上學,并有了新夢想——成為一名老師。
崔家壩鎮小學60%以上是留守兒童,大多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學業輔導與心理關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校長,李欽華帶隊搭建親情橋梁,開展黨員教師家校協同行動,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她和老師們累計家訪萬余人次,用腳步書寫育人的初心。
他們還開展走教送教活動。2015年9月,李欽華成為學校首位送教上門老師,十年來堅持送教到小明家中。“孩子從不會說話、不會發音,到現在能說簡單話語,都是李老師多年耐心堅持的結果。”小明奶奶說。2017年,學校組建專門送教團隊,完善送教機制。十年來,累計線下實地走訪送教1400余次,線上網絡送教900余次。“跟著李校長,我們更了解孩子們的家庭情況,看到他們的需要,也更堅定了堅守大山的信心。”該校教師向福林表示。
如今,“一人一案”送教模式已在全鎮推廣。李欽華還帶領老師們推出多項暖心舉措:建好留守兒童之家、開通親情視頻電話、落實愛心媽媽、寫親情書信、實現微心愿……
人工智能交響曲在鄉村小學上演
“鄉村學校”與“人工智能”似乎遙不可及,卻在崔家壩鎮小學每天上演。李欽華主動請教當地中學信息專業呂世興老師,在學校開設編程課,帶孩子們走進科學世界。孩子們能敲代碼控制機器人小車行駛;接觸3D打印,在老師指導下打出自己喜歡的小物件,還學習無人機知識。李欽華帶領孩子們參觀科技企業,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她帶鄉村孩子看見世界,更讓世界看見他們。2023年以來,10名學生獲湖北省學生數字素養大賽二、三等獎,獲恩施市教育技術裝備站10臺筆記本電腦獎勵,她借此建立科創教室,讓農村娃也能接觸“人工智能”,看到大山之外的天空。今年7月11日,在湖北省學生數字素養大賽中,該校學生獲得一等獎。“我們的孩子十分優秀,他們登上了省級比賽的大舞臺,展現了我們鄉村學校的學子風采。”李欽華驕傲地說。
李欽華還帶領老師把樓梯間改造成微型種子博物館,讓孩子們將自家種子帶到學校,認識、分享、交流,了解種子的生命輪回,探索大自然奧秘。勞動課上,她提倡與多學科結合:與語文課結合寫觀察日記;與數學課結合計算種子重量、體積等;與科學課結合搜集不同種子對土壤、環境、陽光、水分的需求……2024年12月,學校被評為“恩施市勞動教育特色學校”。
“李校長,我想把娃娃轉回來讀書!”2023年以來,先后有60余名學生“回流”崔家壩小學,家門口的好學校成了鄉親們的更好選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