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小濤和學生在一起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高曉紅 楊葉 冉芮 實習生 吳思瑾 戴欣雨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推動長江大保護,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魚翔淺底”美景的重要舉措,而守護這條“生命通道”,是他畢生的使命。他就是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三峽大學水生態研究院院長石小濤,自2009年博士畢業來到三峽大學,他便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魚類過壩技術研究。十六年來,三峽大壩是他的“國器講臺”,鱘豚保護是他的“生態教案”,他帶著學生從“灰色建筑圖紙”走向“綠色生態實踐”,在長江兩岸刻下“興水報國”的師者印記。
他帶隊讓鯉魚躍龍門照進現實
“我從2009年就開始琢磨怎么幫魚兒過壩。湖北靠水造福了千家萬戶,但也不能忘了水里的老居民。”石小濤介紹。在大壩面前,他和他的團隊立志要把“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寫在現實中。
“每座壩的水溫、流速都不一樣,必須親手測量。給魚兒修路,半點都馬虎不得。”這是他常和學生說的話。從雪域高原到長江沿岸,石小濤帶領團隊走訪了幾十座基層水電站,足跡遍及西藏、四川大涼山、貴州、新疆和青海等地,累計行程超4萬公里——哪里有水電站,哪里有魚,哪里就有他們背著監測設備的身影。
“設備完好嗎?數據還在嗎?”2015年深冬的西藏高原,石小濤栽倒在采樣點時,吐出的第一句話讓學生們紅了眼眶。急性腦缺氧的眩暈中,他死死攥著記錄水流數據的筆記本,那上面的曲線,正關系著西藏某水電站魚道的設計成敗。
正是因這份對科研的熱愛和堅守,他牽頭攻克魚道過魚效果監測與效率提升的行業卡脖子難題,相關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年來,大約有4個洄游類型50種魚類、超1000萬尾魚在他的幫助下“回家”。他還帶隊編制科學放流指導手冊,應用于中華鱘科學放流,累計參與放流數量超300萬尾,支撐十年禁漁精準落地宜昌段。
與此同時,他們研發的魚類過壩技術形成了行業技術標準,為水利行業環評提供核心依據,并首創“江豚行為圖像數據庫”,以數智驅動生態預警,筑牢長江水生態安全湖北屏障。
百余名碩博研究生接力守護江河
在守護魚兒回家的同時,他將這份責任融入教育教學。他堅信,長江大保護不僅需要科研攻關,更需要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引領學生從傳統水利人轉向生態工程師。
“同學們,我們今天主要觀測江面情況,深入了解下魚兒的情況”9月初,在三峽大壩旁的魚道監測站,石小濤正帶著學生開展實踐學習。他把課程從教室搬到壩區,讓學生親手操作監測設備,在數據流里讀懂“工程與生態的平衡術”。
三峽工程是他最堅硬的“講臺”;水里的生命,是他最鮮活的“教材”。石小濤在三峽大壩、葛洲壩等工程現場開設“移動課堂”,建成《長江大保護創新實踐》一流課程。在長江邊、大壩下、魚道旁,開展“中華鱘放流”“江豚監測”“水力學測量”等實踐教學。
“只有站在大壩邊、魚道旁,才能深切感受這項工作的使命,如今我也追隨石老師的腳步,在生態保護的一線,參與了多項工程的魚道設計。”三峽大學畢業生、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金志軍說。目前他追隨老師的步伐,到生態保護的一線,參與了多項工程的魚道設計。
桃李芬芳筑夢江河,石小濤教授培養的百余名碩博研究生,接過恩師接力棒——有的成為高校青年教師扎根講臺,有的奮戰一線擔任生態水利工程師。他們皆以專業力量守護綠水青山,在水電工程與育人前沿續寫使命傳承。
石小濤還組建“益心鱘豚”志愿服務隊,打造“長江大保護”科普賬號,提供科普咨詢超1000萬人次,把綠色的種子播進千萬學生的心里。“今天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未來就能長成守護長江的參天大樹。這比任何論文都重要。”石小濤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