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成都9月9日電(記者 鄧琦)“雖然下著雨,但真的好療愈。”來自北京的游客黃女士對著面前的巨幅稻田畫發出贊嘆。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來到四川遂寧市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車行海龍村,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撲面而來。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里不僅是游客紛至沓來的打卡地,更是遂寧市“美麗遂寧·宜居鄉村”的示范樣本。
圖為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新華網記者 鄧琦 攝
“農”是海龍凱歌的“根基”。園區堅持“農字打底”,傳統農業與特色農業齊頭并進。這里不僅發展彩色油菜、高粱、油葵、貝貝南瓜、林下土雞等產業,還為游客后備箱精心打造了“一桶油、一瓶酒、一袋米、一罐桃”的“海龍土特產”系列,將田園風光轉化為可帶走的鄉土記憶,實現了游客和村民的雙向奔赴。
“文”是海龍凱歌的“記憶”。園區匠心打造供銷社、大禮堂、農耕博物館、非遺體驗館、沼氣文化館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場館。這些場館既喚起了人們過往的回憶,又為融合發展注入了獨特文化內涵。
“旅”是海龍凱歌的“翅膀”。園區創新引入直升機、熱氣球等低空觀光項目,開設農耕文化研學、非遺技藝等沉浸課程,并推出“謝婆婆涼粉”“盧記雞湯抄手”等特色鄉村美食,有效激活了“農”的資源和“文”的魅力。自2022年4月開園以來,園區累計接待游客364.29萬人次,創綜合旅游收入3.1億元。
左圖為大禮堂,右圖為供銷社。新華網記者 鄧琦 攝
園區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致富。環境不斷改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萬元;新農人回歸,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一系列喜聞樂見的變化,讓當地老百姓的幸福看得見、摸得著。
率先經營涼粉店的謝婆婆是生動例證。園區的發展為村民創業增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遂寧市安居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春花介紹,謝婆婆是村里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隨著游客的增多,她逐步積累客源,從1張小方桌擴張到了12張,不僅實現自我價值,更帶動了其他村民紛紛開辦起農家樂,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看著謝婆婆臉上洋溢的笑容,記者深切感受到,一碗簡單的涼粉,承載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一位老人宣傳家鄉、實現自我價值的自豪與幸福。
漫步海龍凱歌,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從“單一種養”到“多元融合”,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勾勒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圖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