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網民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機艙內點燃打火機,配文第N次帶打火機登機”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
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今天(9日)辟謠發布,四川省公安廳機場公安局發布的警情通報顯示,經查,遲某某(女,34歲)于2025年9月6日乘坐國際航班從新加坡樟宜機場飛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班飛行過程中,遲某某為博取流量、吸引關注,在座位上點燃隨身攜帶的打火機并拍攝視頻。
航班落地后,遲某某將拍攝的視頻、杜撰的文案拼接,標注視頻定位地點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后發布于社交平臺。經過排查,遲某某今年以來未乘坐國內航線航班,排除其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嫌疑。目前,已依法對遲某某作出行政拘留的處罰。
漠視航空安全 擾亂社會和網絡空間秩序
航空安全無小事,遲某某利用國際航班安檢標準的差異,故意在飛機機艙內點燃打火機,還故意將定位定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然后拼接成視頻發布到網上,以達到博取流量、吸引關注的目的。這種把違法當炫耀的行為會給社會和公眾帶來什么影響?有何危害?我們來聽聽法律專家的解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遲某某利用航空安全事件擺拍引流,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必然會帶來不良影響和現實危害。
第一,遲某某的行為明顯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網絡空間秩序。航空安全問題往往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遲某某明知此類視頻可能引發社會熱議,還故意編造虛假內容以“吸引眼球”,體現的是對航空安全的漠視,既干擾了民航部門工作的正常開展,又導致虛假內容在網絡空間不斷被傳播,騙取社會公眾注意力,實際上影響了真實信息的效力。
第二,按照我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規定,飛機禁止隨身攜帶或托運打火機、火柴等火種,任何隱匿攜帶行為均屬違法,遲某某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向社會公眾傳遞錯誤信息,使社會公眾對我國航空安全管理手段及其法律后果造成錯誤認知,也會侵害社會公眾對航空安全的信任。
如果此類謠言產生比較大的輿情或嚴重后果,遲某某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四川省公安廳機場公安局發布的警情通報可以看出,警方對遲某某進行了行政處罰,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內容,這也提醒我們,在網絡上發布信息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對自身言行負責,企圖以虛構歪曲等方式博取關注的行為必然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打火機被誤觸容易直接引發機艙火險
為何乘坐飛機不能攜帶打火機,制定這條規定有哪些考量?如果攜帶會有哪些影響?來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專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的解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專家《航空知識》主編 王亞男:中國民航安全法規明令乘坐飛機禁止攜帶打火機,打火機屬于火源,其中包括有燃料和發火裝置,燃料屬于易燃易爆品,如果在旅行途中打火機被誤觸,很有可能在客艙內部直接造成火險。
此外有些打火機的燃料存放是以壓力容器的形式來保存的,這就意味著在特殊的情況下,壓力容器很有可能會出現破損,在客艙內部造成火險。打火機的存在,在客艙內部還意味著它可能為某些人實施破壞活動提供潛在的可能。基于這樣的安全考量,中國民航法規明令禁止乘坐飛機攜帶打火機,不同的國家民用航空法規的安全規定有所不同,所以乘坐國際航班一定要完全遵守出發國和目的國全面的安全規定,即便是出于規定的許可,乘坐飛機攜帶了打火機,而在客艙內部公然點燃打火機,使得客艙內部出現明火,此舉在任何國家的民航法規中都屬于違法行為,理應受到相應的處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