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舒均
通訊員 王樂
【編者按】
支點建設,關鍵在人;荊楚答卷,實干作答。在湖北錨定“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目標中,一批批擔當者以行動踐行使命,用奮斗詮釋擔當。他們中,有在科技創新前沿突破的科研人員,為產業倍增注入新動能;有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新農人”,讓糧袋子更穩、菜籃子更豐;有扎根生態環保一線的工作者,守護美麗湖北的綠水青山……他們勇立潮頭,用各自的方式為荊楚大地注入新活力。
即日起,極目新聞聯合湖北省委宣傳部,推出系列報道《支點建設擔當者》,將鏡頭對準這些支點建設的“主力軍”,通過他們的奮斗歷程,講述湖北以實干托舉支點建設的生動故事,探尋荊楚大地高質量發展背后的磅礴力量。
粒粒飽滿的再生稻、麻辣鮮香的鱔魚、酒香醇厚的再生稻白酒、爆紋特殊的天白花菇??8月31日,在2025年湖北省暨武漢市全國科普月活動啟動式現場,湖北科技小院展區吸引的市民絡繹不絕。
“我從2013年就開始嘗試科技小院模式,2017年開始專注提升仙桃稻米品質和產量,大力推廣生態低碳高效種養模式。經過多年不懈探索與實踐,小院主導的‘稻再鴨菇’生態低碳高效綜合種養模式目前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負責人、仙桃市河堤岸生態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農藝師王衛斌介紹,“稻再鴨菇”生態低碳高效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一塊田地一年收獲中稻、再生稻、鴨子、鴨蛋、大球蓋菇5種農副產品,每畝年均收入可達1萬元。如今,這種生態種養模式產業規模已達12萬畝,培育市級龍頭企業3家,合作社12家,年產值超1億元,助力3個村集體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今年7月,王衛斌獲2025年“荊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軍營沃土孕育興農志
據介紹,今年55歲的王衛斌,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深厚感情。1986年,他響應國家號召,入伍成為云南武警總隊的一名士兵。在部隊期間,一次開荒種樹的經歷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和戰友們用了半年時間,雙手磨出血泡,硬是在荒山上開墾出100多畝地種上了蘋果樹。在此期間,部隊特別邀請了大學教授來現場進行技術指導,讓他深刻認識到農活也包含著大學問,科技興農的種子從此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1989年退役后,懷著知識改變農業的堅定信念,王衛斌踏上了艱苦的求學之路。憑借著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鍛煉出來的鋼鐵意志和驚人毅力,他從成人專科起步,連續四年參加高考,終于在1995年考入鄭州工學院攻讀全日制本科,之后又考取了華中農業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41歲那年,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被華中農業大學聘為農藥學講師。
接著,努力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參編了《油菜根腫病的診斷與防治》《水稻綠色防控要點》等專業書籍,相關的研究課題還獲得了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稻再鴨菇書寫綠色傳奇
2012年,一次偶然的走訪調研改變了王衛斌的人生軌跡。他回仙桃老家,在該市郭河鎮中嶺村,看到傳統種植模式下農民的艱辛和微薄收益,內心深受觸動。為幫助農民擺脫困境,他毅然放棄大學科研助理崗位,回到家鄉扎根鄉村,決心用科技的力量改變這里的面貌。
當時,王衛斌白天黑夜地鉆研農業科技資料,虛心向專家請教。最終,他將目光鎖定在一種珍稀的食用菌——大球蓋菇上。他敏銳地發現,這種菇可以利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生長,既環保高效,經濟價值又高。然而,推廣之路充滿挑戰。村民們對這種新事物充滿疑慮,當地完全沒有種植技術,資金短缺,市場前景也不明朗。王衛斌沒有氣餒,他自己掏錢購買菌種,搭建示范大棚。炎炎烈日下,他手把手地教村民們翻土、播種、精心管理。夜深人靜時,他還在燈下研究,不斷優化種植方案。經歷了數不清的挫折和堅持,終于在2018年春節前夕,第一批大球蓋菇成功長出來了。這些菇以鮮美的品質很快贏得了市場的喜愛,讓村民們第一次嘗到了依靠科技增收的甜頭。

這次成功給了王衛斌巨大的信心。他創造性地思考,能否將水稻種植與大球蓋菇、鴨子養殖巧妙地結合起來呢。經過多年反復試驗和改進,他成功研創出稻再鴨菇生態低碳高效綜合種養模式。這個模式創造了一地五收的奇跡,在一畝田里,一年可以收獲中稻、再生稻、鴨子、鴨蛋和大球蓋菇五種農產品,平均每畝年收入突破了1萬元。在這個模式里,鴨子成了田間的天然管理員,它們負責除草、吃蟲,它們的糞便自然還田成為肥料,使得種植水稻全程不需要打農藥、施化肥,不僅節省了成本,更顯著提升了稻米的品質和安全性。同時,大球蓋菇高效地消化了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秸稈,變廢為寶,為農民增加了額外的收入。這項融合了生態循環和經濟效益的創新成果,在2022年被評為湖北省農業科技服務產業鏈十大引領技術的首位,在全省甚至全國多個地方得到推廣。
科技小院架起惠民金橋
王衛斌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科技成果分享給更多農民,才能真正實現共同致富。早在2006年,他就開始探索科技小院這種模式。

如今,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前沿陣地,占地面積1000畝,擁有23個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區域輻射15個鎮。記者了解到,該小院常年保持穩定的科研團隊2個,橫向專家30余名,每年接收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2名;研發“稻再鴨菇”四位一體生態種養模式,獲農業農村部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實施“農民技術員培養計劃”,培訓本土技術員1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戶22戶,帶動農戶2000戶;每年開展科技下鄉活動30場次,舉辦專題講座50場,接待參觀學習5000人次;帶動再生稻產業規模從50畝發展到12萬畝,培育市級龍頭企業3家,合作社12家,年產值超1億元,助力3個村集體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
“他創造的稻再鴨菇模式,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標桿;他打造的科技小院,是連接科技與農民、帶動致富的金橋。”今年的7月1日,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5年“荊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王衛斌當選十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