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丁汀 通訊員 崔毅 周綺書
8月22日晚,感染“食腦蟲”的福建5歲女孩高杏兒的媽媽發文悼念去世的女兒,透露在搶救60天后女兒還是離開了。值得關注的是,夏日玩水后感染“食腦蟲”的并非個例。這個夏天,還有一名6歲男童被確診,并于本月去世。
“食腦蟲”究竟是什么?是通過何種途徑感染的?又該如何防范?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武漢專家。
鼻腔是主要入侵通道 早期癥狀易混淆
“很多人聽到‘食腦蟲’,會誤以為是類似蒼蠅、蚊子的昆蟲,實則不然。”武漢市武昌醫院急診科主任高洪鋒介紹,“食腦蟲”并非真正的蟲子,而是阿米巴原蟲中的特定分支,能侵襲人體顱內,引發神經系統感染,因此被通俗稱為“食腦蟲”。
“阿米巴原蟲主要分布在自然界的土壤以及江河、湖塘、溪水等自然水體中,尤其在我國南方氣候溫暖的地區更為常見。”高洪鋒表示,它們喜好20℃以上的溫暖水域,且多沉積在水體底部,而非懸浮在水中。
那么,阿米巴原蟲是如何感染人體的呢?高洪鋒介紹,對于引發顱內感染的“食腦蟲”,鼻腔是主要入侵通道。當在含有阿米巴原蟲的水體中玩水時,若動作過大,如打水仗、劇烈拍水等,會攪動水底沉渣,使原本沉積的阿米巴原蟲浮起,隨水體直接涌入鼻腔,再經由鼻腔內的篩板侵入顱內,最終引發感染。此外,皮膚破損時接觸含原蟲的水體,也可能導致感染。
“‘食腦蟲’感染的早期癥狀極具迷惑性,容易與感冒、中暑、普通顱內感染等疾病混淆,這也是其致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洪鋒表示,感染早期(通常1-7天內),患者多出現頭痛、發熱、嘔吐等癥狀,這些癥狀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很容易被忽視。若未及時干預,病情會快速進展,患者會出現頸部僵硬、劇烈頭痛、抽搐、意識模糊、躁動甚至昏迷等腦膜刺激征或腦炎表現,3-5天內就可能發展為腦疝。由于大腦處于固定骨性腔隙中,顱內水腫會直接導致腦疝形成,進而引發呼吸衰竭,多數患者會在1-2周內死亡。
免疫力低下者風險高
就醫需及時告知水體接觸史
武漢市漢口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高文勇介紹,“食腦蟲”感染風險與個體免疫力密切相關,免疫力較低的人群更易受到侵襲。兒童的鼻腔結構和黏膜屏障尚未發育完善,難以有效阻擋病原體侵入,加之玩水時容易發生嗆水,從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老年人因免疫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抵抗感染的能力也相對較弱。此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受到“食腦蟲”的侵襲,“兒童并非絕對更容易感染,是否會感染主要取決于個人免疫狀態和與病原體的接觸方式,相比之下,成人在玩水時嗆水的可能性較低,因此感染概率相對兒童會略小一些。”
高文勇表示,盡管“食腦蟲”感染后致死率極高,但事實上這種疾病十分罕見,發病率很低。相關數據顯示,阿米巴原蟲感染在全球并非多發,國內報告病例數也較少,公眾無需過度擔心,科學預防即可顯著降低風險。他建議,盡量避免在野外不明水體,如江河、湖塘、溪流中戲水或游泳,應選擇正規、有消毒措施的游泳場所。若在自然水域活動,最好佩戴鼻夾,避免鼻腔直接接觸水體,同時減少跳躍、打水仗等易攪動水底沉積物的行為。此外,皮膚若有傷口,或正處于感冒、疲勞等免疫力下降狀態,也應避免進入自然水體活動。
專家提醒,若家人或自身在玩水后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搐等癥狀,需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水體接觸史,為早期診斷和治療爭取時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