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通訊員 嚴國志
鄂州素有“百湖潤城·魚米盈倉”的生態美譽,作為全國湖泊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環境錯綜復雜,地質災害點線面防控壓力大是其顯著特征。
2024年以來,鄂州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強化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嚴格落實省廳、市局工作部署,聯合省地質五隊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協調督促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落實屬地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以“精準查、科學防、綜合治”三措并舉,構建地災防治“立體化”防控體系,探索出一條地質災害系統性綜合治理新路徑。
精準排查,全面拉緊隱患防控警戒線。“如果沒有通過現場排查及時做好預防措施,去年5月有那么大的降雨,肯定有不少居民會受到影響。”站在西山街道落駕坪青年公寓擋墻垮塌現場,落駕坪社區書記李云鳳說。
時間回到2024年5月8日,落駕坪青年公寓擋墻局部變形垮塌,“因為有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會同市局礦防科、駐守地質隊、群測群防員及時趕赴現場,組織居民緊急撤離,所以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李云鳳說。在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的精準預測、科學施策下,受災的3棟樓房中居住的179人及時實施了應急避讓和搬遷。
“隱患排查是地災防治的第一道防線,我們始終將全面摸排地災隱患點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落實‘汛期三查’和‘雨期三查’,通過‘五查五看’提前處置,看牢管好地災隱患點,確保地災隱患排查不留真空、不留死角。”中心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中心創新探索地災隱患排查新模式,以“隱患點+交通干線+高風險區域”為排查重點,憑借實地勘察的“火眼金睛”和分級分類的“精準診斷”,將地災風險區域逐一標記、建檔,構建全面、精準、翔實的地災隱患臺賬,編織起一張嚴密、細致、高效的排查網絡。成功處置災險情11起,強降雨期間提前轉移185戶536人,避免了人員傷亡。
為全面摸清地災隱患風險底數和動態變化,中心針對地災高風險區開展了1:1萬地災精細化調查,對全市164處地災隱患點的基本特征、分布規律、危害特點進行分析研判,做出風險評價。中心聯合省地質五隊縱深推進地災風險預警管控體系建設,打造集成“一張圖”管理、專業監測預警、無人機巡檢和氣象風險預警四大子系統的地災防治信息化平臺。部署自動化監測設備,對58處重點隱患點實施24小時實時監測,實現位移、裂縫、雨量等數據實時采集。開展多層級會商研判,建立“日報告、周會商、月評估、季分析、年總結”工作機制。發布預警信息33期,成功避讓險情30余起。在澤林鎮武九鐵路段試點“光纖監測+智能廣播”系統,實現災情快速響應。
科學“防”,“人防+技防” 筑牢災害防治防護網。科學高效的災害防治體系,是“解鎖”地災防治的關鍵。鄂州市通過構建“人防+技防”的防治體系,織就了一張嚴密的地災防治“安全網”。
人力是堅強的后盾。特別是在汛期和重大節假日等重點時期,中心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力量,發動全市“四位一體”(監測、預警、處置、救援一體化機制)396個網格,近400名網格員常態化對164處隱患點和重要風險區開展巡查,做到時時有人盯、處處有人防;對受威脅群眾發放“兩卡”(隱患告知卡和避險明白卡),明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及安置點。在地球日、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地災防治知識宣傳活動12場、應急避險演練11次,增強了群眾防災自救意識和能力。
科技是神兵利器。數字化技術既可以為人工巡查提供方向指引,也解決了部分區域人工巡查不能到達的問題。而今在鄂州的高山密林、陡崖峭壁,227套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設備對58處隱患點進行實時監測,一些可能誘發災害的變化都能被感知并發出預警,為提前避險撤離贏得寶貴時間。
2024年,西山街道葛山風景區團山寺滑坡和東溝鎮東溝村向家灣港道滑坡的成功預警成為“科學防災減災”典型案例。6月28日9時30分和7月24日16時,兩處滑坡監測設備分別發出預警信號,提示存在災情風險。由于監測設備提前預警,避免了寺廟工作人員、游客、行人、景區道路、林地、居民房屋等遭受地災,避免出現經濟損失約173萬元。
數字化監測設備的大量應用,對滑坡預警起到關鍵作用。在精準排查的基礎上,中心注重科學防范,將數字化的理念方法融入全市地災防治全過程各方面,構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地災數字化防范體系。
“除了加快數字化設備的應用,我們還堅持多方協同發力,統籌推進地災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項目,完成對D北斗的更新替換,不斷提升地災監測現代化水平。”中心負責人介紹。D北斗監測系統能夠科學預測降雨對地災隱患點的影響,將極大提升地災防治在風險識別、預警研判、響應處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綜合“治”,“長遠+長效” 打好地災治理攻堅戰。“曾經,我們生活在西山社區的滑坡范圍內,每到下雨,就憂心如焚,難以入眠,大半夜還可能被撤離的呼喊聲吵醒。如今,市里實施地災治理,曾經讓人憂心的滑坡隱患點,已化身為安全穩固的居住空間。”今年78歲的西山社區居民金保家談及如今的生活,一臉滿足,“現在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下雨天也不用再擔驚受怕了。”
西山街道西山社區因長期受雨水沖刷與風化侵蝕,山體存在滑坡隱患,每逢雨季便令居民提心吊膽,地災治理成為最迫切的民生訴求。2024年,西山社區滑坡地災治理工程成功入選省級重點項目,西山坡、園林、汽運三大小區的7個關鍵治理點位成為重點治理對象。自工程啟動以來,中心工作者化身“多面手”,既是施工進度的“監督員”,又是居民訴求的“協調員”,每日巡查施工現場,及時協調解決施工噪聲、臨時通行等問題,實現工程推進與民生保障“兩不誤”。該省級重點工程已圓滿收官,徹底改寫了西山社區地災頻發的歷史。
華容鎮鐵咀村華蒲路不穩定斜坡受極值暴雨影響發生局部垮塌變形,坡體上部為居民集中居住地及廠房,一旦失穩將直接對上方2棟約30名居民及工人以及坡腳華浦路過往行人、車輛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024年,中心聯合省地質五隊迅速啟動地災治理程序,經現場詳細踏勘,確定該不穩定斜坡坡體結構松散,穩定性差,在降雨等影響因素下易再次產生變形,發生二次地災。該不穩定斜坡治理工程已于2025年3月順利完工,成功消除了地災隱患。
2024年以來,中心聯合省地質五隊深入推進地災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地災詳細調查和“四位一體”網格化核查,精準識別孕災點與致災體風險隱患。已完成治理地災隱患點25處,正在治理8處,惠及群眾5600余人,實現“隱患早發現、風險早管控、群眾早受益”的綜合治理目標。
“地質災害防治既是一項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真抓實干。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加大地災防治力度,不斷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為全市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中心負責人表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