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晚,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在武漢璀璨啟幕,荊楚大地以長江為弦,奏響傳承與創新的變奏曲。當五大洲的藝術家聯袂唱響“大河交響曲”,當無人機群在夜空繪出“花開中華”,在江天一色的壯麗圖景中,我們讀懂——文明,正是這生生不息的奔涌。
永遠澎湃的長江,承載著千年文脈,奔涌著新時代的浪潮。湖北是長江文化宏大敘事中閃耀的篇章,在這里,你能觸摸到神農架的遠古秘境,感悟武當山的太極神韻,領略三峽工程的世紀壯舉;也能在文武赤壁的懷古幽思中、在白云黃鶴的詩意傳說里、在鐵血紅安的英雄贊歌里,尋找到長江文化昂揚堅韌的精神脈動。這一切,共同匯入長江文明的壯闊長河,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當暮色為江面鍍上鎏金,長江,又一次以最詩意的姿態蘇醒——這不是一條河流的獨奏,而是文明長卷的舒展。
浩浩長江奔涌不息,激蕩荊楚萬千氣象。9月12日晚,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在武漢璀璨啟幕,荊楚大地以長江為弦,奏響傳承與創新的變奏曲。當五大洲的藝術家聯袂唱響“大河交響曲”,當無人機群在夜空繪出“花開中華”,在江天一色的壯麗圖景中,我們讀懂——長江文明,正是這生生不息的奔涌。
接下來的一個半月,長江之畔將化身流動的文化殿堂。藝術季主體活動涵蓋美術、攝影、影視、音樂、文學等多個領域,全面展示長江文化深厚底蘊與時代活力,我們也借由這場盛會,回望文明之源、守護生態之本、叩問創新之路。長江的故事,在簡牘上古老的墨跡里、在白云黃鶴動人的傳說中,也在“數智編鐘”用全新方式呈現的千年絕響中,長江最動人的篇章,就在下一個浪尖。
永遠澎湃的長江,教會我們以水的姿態生存:既有沖破夔門的銳氣,亦有滋養萬物的胸懷;既記得每一條支流的姓名,更向往星辰大海的征途。

絢爛煙花秀。 記者周迪 攝

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上,無人機的光影掠過長江大橋,煙花于夜空中絢爛綻放,編鐘古樂應和著江濤節拍,這場文化盛宴已超越時空和地域,勾勒出江流萬象的壯美畫卷。今天的長江正在書寫新的生態篇章。黃金水道升級為綠色長廊,沿江城市群崛起為創新走廊。這條母親河以她不舍晝夜的奔流啟示我們:永恒,源于流動的勇氣與包容的智慧,更源于一代代人持續的珍惜與保護。
湖北作為長江徑流最長省份,處長江之“腰”、居中部之中、得文化之厚,是楚文化的發祥之地,也是長江文明形成的關樞之地。江城武漢,因江而生、因江而興,大江大湖鑄就其深厚人文與時代機遇,令這座城市始終熠熠生輝?!兑股宵S鶴樓》以光影科技點亮千年名樓;“蒜鳥”文創將方言元素融入日常,武漢直爽、豁達的地域性格深入人心;漢口歷史風貌區讓老建筑煥發新顏;“江岸—江面—天際”三維交融的視覺體驗,這些實踐不僅是文化的創新,更是對長江文化的有力保護——它們讓沉淀于時間中的文明,真實可觸地“活”在當下。
從青藏屋脊至江南水鄉,長江四季如畫、生機盎然。她的風度,既在千年文脈之中,也在萬物共榮之間。萬千游客紛至沓來春賞櫻、夏看荷、秋品桂、冬觀梅。湖北擁有全國最大的江河湖庫復合淡水濕地生態系統,“華中屋脊”神農架享譽海內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數量位居中部第一。武漢新洲區環保志愿者協會工作人員周媛常到長江雙柳段觀察江豚,江面上躍起一道道灰色弧線,又迅速沒入水中,那天然上揚的嘴角,仿佛對這座城市報以“微笑”。江豚逐浪、百鳥爭鳴、麋鹿奔騰,這些長江的精靈,在綠水青山間自由棲息,見證著一江清水的動人故事。
長江之美,在于自然壯闊,更在于人文深厚。作為一條通江達海、聯通中外的開放之河,長江自古便以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播撒友誼、促進交融。12日晚,來自五大洲的藝術家攜手演繹埃及民歌《尼羅河畔的歌聲》、印尼《美麗的梭羅河》、俄羅斯《海港之夜》、加拿大《紅河谷》以及《美美與共》等中外經典曲目,奏響了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響曲”,詮釋文明互鑒與共生。
不僅是藝術的碰撞,長江文化藝術季更像一張邀請函,吸引眾多中外藝術家、文化愛好者來到武漢。印度尼西亞歌手在親身體驗后感慨:“相比梭羅河,長江更大更長,沿途風景也格外漂亮。更難得的是,能和這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相聚在此,共享這份音樂與友誼?!辈刈逶鷳B組合“雪蓮三姐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我們的家鄉在高原,在武漢見到長江,被它的大氣磅礴所震撼,那種包容萬物的氣度特別動人。”

“數智編鐘”還原曾侯乙編鐘音色,舞者隔空揮動鐘錘,便聽到千年絕唱。 記者高勇 攝

河姆渡的稻穗、三星堆的青銅、赤壁的烽煙、秦淮河的槳聲,5000年來,長江以水為墨,書寫著文明的史詩。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飄逸,蘇軾大江東去的豪邁,范仲淹先憂后樂的襟懷,共同鑄就中國文人的精神河床。近代以來,武漢的汽笛、重慶的燈火、上海的霓虹,又譜寫出工業文明的變奏曲。
正如楚學專家、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玉堂所言:“長江與黃河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們共同承載民族記憶、形塑文化風貌、淬煉民族風骨。”從巴蜀、荊楚到吳越,長江流域的地域文化既風格獨具,又交融共生,在多樣中共塑統一、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的長江文明體系。
湖北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區,近年持續以考古發掘夯實文明根脈。盤龍城遺址,映照出3500年前的文明曙光。從云夢鄭家湖墓地、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到荊門屈家嶺遺址、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北已連續4年有考古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吸引八方來客溯源長江文明。9月23日,“江流萬古——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寶展”將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開幕,匯聚長江流域10余省市數十家文博機構的近160件/套文物珍品,系統梳理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長江文明的發展脈絡。“東周時期考古成果展”“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也將陸續和觀眾見面,從多角度實證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歷史進程,彰顯長江文明的博大與輝煌。
長江文明不僅存于遺址,更活在當代。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先秦禮樂的巔峰。如今,武漢音樂學院研發的“數智編鐘”,借助AI技術原聲采樣、人機交互與動作捕捉,復原千年鐘磬清音,實現古今共鳴。在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上,這套數字化編鐘奏響穿越時空的樂章,成為科技賦能文化傳承的生動典范。
長江文化源遠流長,漢劇、楚劇、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土家族擺手舞、剪紙等皆是其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武漢楚劇院演員余維剛,剛剛結束新編楚劇《楊乃武》在昆山的演出,返漢后以楚歌演唱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游泳》,傳遞出深厚的楚地韻味。唱至“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時,他倍感震撼,更感受到身為中華兒女的驕傲:“希望讓全世界都聽見鏗鏘有力的荊楚之聲?!蔽錆h音樂學院古琴教師、武漢市非遺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丁霓裳,指下流淌著3000年未絕的琴音。她撫琴于江濱,琴聲深邃曠遠,仿佛自歷史深處流淌而來,恰似“高山流水”遇見知音,武漢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號在此刻具象化。
長江文明,從來不是凝固的過去,而是一條奔流向前的文化長河。它從歷史中走來,融入科技、藝術與日常,在創新中傳承,在對話中新生,正不斷煥發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璀璨光芒。

9月12日晚,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及長江水域舉行,融文藝演出、絢爛煙花、燈光秀、無人機編隊表演于一體。 記者高勇 攝

金秋的荊楚大地,江水裹挾著文明奔涌向前,將巴楚的青銅器、唐宋的詩箋、革命的烽煙與新時代的浪花,釀成一壇醉人的歲月陳釀。當溫柔的晚風掠過黃鶴樓的飛檐,一場以“勇擔支點建設使命 打造長江文化高地”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盛宴,在這片熱土上徐徐鋪展——這是長江寫給世界的情書,是湖北在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下,以文旅為筆、以山河為卷的壯麗詩篇。
9月12日至10月30日,長江文化藝術季12項主體活動接踵而至,覆蓋不同群體、不同領域,讓長江文化以多元形式觸達大眾。“新象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集中展示萬里長江的自然美、人文韻、變遷史;“映像長江”電影周在全省100余個點位展映20部優秀革命戰爭題材影片;“聆聽長江”音樂周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視聽長江”網絡傳播周將有100部各類優秀視聽作品;到“書香長江”閱讀周系列讀書活動營造全民閱讀濃厚氛圍;“遇見長江”文學周以文學之力賦能長江文化傳承發展……從“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的文明瑰寶,到“對話長江”學術交流的思想碰撞,從“靈動長江”舞臺藝術精品展中的精彩唱段,到“影動長江”全國主題攝影展中的美麗瞬間,每一項活動都獨具特色,都是對長江文化的厚重底蘊與時代活力的一次深度挖掘和集中展示,拓展文化體驗和消費場景,溝通歷史與現實、拉近傳統與現代,讓不同群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共鳴。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始終是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的核心宗旨。本屆藝術季通過創新活動設計、拓寬參與渠道,著力彰顯群眾主體性、參與性、互動性。無論是免費開放的“映像長江”電影周、“聆聽長江”音樂周,還是需要預約互動的“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新象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等,都充分考慮了群眾的需求和參與度,著力打造兼具藝術高度與文化溫度的長江文化盛會。
永遠澎湃的長江,承載著千年文脈,奔涌著新時代的浪潮。湖北是長江文化宏大敘事中閃耀的篇章,在這里,你能觸摸到神農架的遠古秘境,感悟武當山的太極神韻,領略三峽工程的世紀壯舉;也能在文武赤壁的懷古幽思中、在白云黃鶴的詩意傳說里、在鐵血紅安的英雄贊歌里,尋找到長江文化昂揚堅韌的精神脈動。這一切,共同匯入長江文明的壯闊長河,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長江日報記者徐璐 葉飛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