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張艷

“您可能以為,這是大海,這是汪洋吧?不,這是崇明島島外的長江!”隨著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熟悉的片頭音樂響起,86歲高齡的陳鐸先生緩緩走上舞臺,一句經典解說拉開了這場長江文化視聽盛宴的序幕。9月13日,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視聽長江”網絡傳播周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全國廣電視聽行業代表、頭部網絡平臺負責人、相關專家學者、視聽創作者等300余人齊聚江城,共話長江文化傳承與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


本次活動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指導,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廣播電視局、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主辦,旨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與傳播展示,助力打造長江文化高地,推動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活動以“視聽長江 詠傳文脈”為主題,聯動長江沿線13個省(市、自治區),通過啟動式暨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對話、網絡視聽創作采風行、網絡視聽優秀視聽作品展播展映、“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暨全國新媒體總編輯湖北行等四大板塊,共筑集思想性、藝術性、傳播性于一體的視聽盛宴,全方位展現長江文化魅力。

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世華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視聽長江”網絡傳播周,將匯聚央級省級媒體、頭部網絡平臺、知名創作者和自媒體大V的傳播力量,運用網絡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等豐富形式,深入基層一線,從中國光谷的科技創新到湖北省博物館的楚風漢韻,從云夢秦簡的法治之光到石家河的神秘文明,從荊州古城的厚重歷史到宜昌三峽的綠色奇跡,用鏡頭捕捉、用光影講述長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韻、發展之新,力求讓長江文化在云端“活”起來、“火”起來,實現億級傳播的“破圈”效應。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負責人楊錚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用鏡頭記錄人文風情,用影像傳遞文化精髓,讓長江故事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強化科技賦能,把握AIGC發展機遇,推動“AI+視聽”深度融合,促進長江文化數字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深化區域協作,充分挖掘長江流域豐富厚重、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加強協同聯動,推動資源共享、內容共創、傳播共推,構建長江文化傳播共同體,形成長江文化傳播合力,放大長江文化聲量影響。
啟動式現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七批推薦劇目,《去桃花盛開的地方2》《真探?一九三八》等94部微短劇脫穎而出;湖北省廣播電視局發布了首屆“視聽長江”微短劇劇本大賽優秀劇本名單,《萬家燈火徹夜明》《錯過你的兩千年》等50部作品入選。


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對話環節,碰撞思想火花,凝聚發展共識,激蕩創造活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冷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暉、湖北省社科院教授劉玉堂、武漢藝畫開天CEO阮瑞等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分別從長江文明的世界表達、非遺微視聽創作、楚文化價值、技術賦能等角度發表主旨演講;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程檣、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聽花島品牌公關總監夏曉艷、杭州華誼兄弟制片人劉子寒、北京驚魚文化傳媒CEO楊天意圍繞“微短劇何以賦能長江文化”議題展開深度討論,為長江文化題材視聽作品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前瞻思考與路徑探索。
本次“視聽長江”網絡傳播周將持續至10月底,視聽創作采風行、優秀視聽作品展播展映、“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暨全國新媒體總編輯湖北行等系列活動將陸續展開。9月13日至16日,70余位視聽創作者、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采風團隊將分兩路深入武漢、宜昌、荊州、天門、云夢等地,探訪、體驗并記錄長江流域的歷史底蘊、生態成就與發展活力。活動期間,一批優秀長江主題視聽作品還將在長江沿線省市重點網絡視聽平臺、湖北IPTV及有線電視開設專區展播,同時走進武漢高校、社區、江灘開展線下展映,推動長江文化優秀視聽作品更廣泛傳播。

(主辦方供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