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正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賽道。從年初,“勞動者”“荊楚”等10款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湖北“新春第一會”;到本周,全球首個“深度推理+多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4.0”在武漢發布,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成為湖北的堅定選擇。
賦能產業 向新而行
2024年,湖北人工智能產業產值達1107億元,位居中部前列;截至目前,全省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突破1200家,已建成80多個人工智能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34所在漢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者學院,聚集了21位人工智能相關領域院士。眼下,湖北正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產業能級為基礎、數字底座為支撐、場景應用為導向、人才引育為保障”的人工智能發展體系。今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產值預計突破1500億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湖北人工智能產業,首先來看看它給我們生產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迎著秋風,泛舟湖上。在東湖梅園碼頭,一款名為“泡泡豚”的白色游艇,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武漢市民 況女士:覺得比較好玩、新奇,科技感挺強的。解放了雙手,讓我們盡情去感受、享受景色。
出港、航行、停靠,所有操作均可自動完成,這款由無疆(武漢)技術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智能電動游艇運營系統,即使在復雜水域和氣候條件下,也能實現全流程自動駕駛。

無疆(武漢)技術有限公司產品總監 張吉偉:這邊搭載的是我們高精定位模塊,屏幕里集成了很多智能化算法,可以把高精地圖進行一個加載,搭配規劃的航線。動力能夠實時調控,進行精準分配,在整個東湖景區投入了50艘游艇。
從無人駕駛游船到智能網聯汽車,再到無人機閃送,近年來,湖北持續加力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前沿技術和大眾生活緊密連接。

走進工廠車間,人工智能也成為制造業向新、向智的重要引擎。在海爾電冰柜有限公司,2條智能總裝產線正滿負荷生產,平均每15秒就有一臺電冰柜走下產線。今年前8個月,他們的產量同比增長了15%。

武漢海爾電冰柜有限公司總經理 方超:日產能達到7000臺,預計年底日產能將突破8000臺。
作為海爾最大規模的智能化冷柜生產基地,武漢工廠近年來投資近2億元,對產線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其中的高性能AI視覺檢測技術堪比“火眼金睛”,將產品質量損失降低15%。
武漢海爾電冰柜有限公司總經理 方超:通過融合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將生產要素與業務流程數字化,生產效率同比增長20%,整個產品也實現向更智能、健康、更綠色擴展。
今年,湖北計劃新增燈塔工廠、無人工廠、數字孿生工廠超百家,完成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智化改造,讓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湖北制造業轉型升級。
人形機器人 加速進化
作為湖北著力培育的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正茁壯成長。比如人形機器人,從年初驚艷的集體亮相,到不久前摘得世界冠軍,走出了一條“進化”之路。
眼前的“光子”機器人,憑著共同完成復雜動作的集體舞蹈,摘得全球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首金。在剛剛結束的2025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上,“光子”機器人又驚艷亮相,在宜昌花車上彈奏美妙鋼琴曲《長江之歌》,和屈原、昭君一起,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這兩天,“光子”機器人又在為即將上崗的新工作進行新的學習。
湖北光谷東智具身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樓凱齊:我們的采集人員操控數采機器人在疊衣服,機器人要關注到衣服的一個狀態,是不是已經捏住了衣服,疊的過程當中可能衣服會皺,把皺的地方給捋平了。
拎起、平鋪、折角……每一個動作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等硬件采集后,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數據標簽和拆分,再進行多維整合,形成10萬條以上的有效數據集,成為“光子”機器人的“肌肉記憶”。

湖北光谷東智具身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樓凱齊:由數據來驅動這個模型,模型賦能于我們的機器人,能夠自主地去完成商超、家居、工業、辦公等場景動作。
人形機器人整機快速“進化”,零部件研發也加速迭代。武漢大學和武漢手智創新共同研發的“五指靈巧手”,今年獲得了“設計界奧斯卡”紅點獎。它的設計采用類似人體肌肉和神經的“腱繩結構”,通過腱繩的伸縮,驅動手指完成按、握、擰、拉等多種精細動作,可實現抓雞蛋不破、抓紙張不皺。現在,這款靈巧手通過搭配“傳感器手套”,做成殘疾人輔具,能幫助殘疾人完成抓水杯、拿水果等日常動作,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武漢手智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周新釗:嗅覺、觸覺、視覺通過增加不同的傳感器采的這些數據,會不斷地去優化,讓靈巧手可以進行自主決策。
技術創新為湖北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也帶動相關產業鏈加速成型。目前,湖北人形機器人產業已擁有超90家核心企業、近千家關聯企業,實現了31個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全覆蓋,占據了全國86%的自主移動人形機器人市場。

提升算力 優化算法
發展人工智能,離不開算力與算法兩大核心。湖北正加速優化算力布局、突破算法創新,夯實人工智能“數字底座”。
上傳資料,一鍵生成十萬字咨詢報告,這款AI大模型,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以上。實現這一步,除了模型創新,更得把算力成本降下來。
武漢模態躍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常元和:將推理速度壓縮到秒的級別,在算力領域,我們需要解決算力成本過高,并行計算比較困難的問題。
算力,就是計算能力,要靠數據中心、機房這些基礎設施支撐。以往企業自建機房或采購算力,成本很高。湖北在全國首創公共服務算力模式,提供靈活、低價的租賃服務。2021年,建成全國首個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專注大模型訓練。

湖北科投武漢雙算中心運營經理 蔡維康:如果他采購硬件設備花大幾百萬,租賃我們的算力服務,可能一個月不到幾萬塊錢。
目前湖北已形成武漢高性能算力、宜昌存算一體樞紐、襄陽工業互聯網節點三大集群,總算力規模突破15000P,居中部第一,今年有望超過17000P。除了增加算力供給,湖北還為企業提供算力、算法、模型一攬子方案,打通算力應用“最后一公里”。

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術院長 張云泉:湖北省算力的水平應該是居于全國的第一方陣,鼓勵企業進一步深化算力的場景落地和應用,為行業去研究它的相應的智能體,繼續保持前列。
瞄準算法突破,湖北堅持原始創新。比如傳神語聯的“任度”大模型,全球首創“數推分離”算法,訓練成本只有DeepSeek的十分之一,這背后是企業從底層算法到上層應用的全面創新。
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 何恩培:算法框架、模型架構、大模型這三層都是我們自己原始創新獲得的,要建立基于中國“根原創”路線的AI生態。
湖北還聚焦垂直領域推動算法應用。首款全棧國產推理大模型“紫東太初”4.0近日發布,實現了從被動分析到主動思考,能高效管理數萬種醫療器械。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王金橋:場景、算法、應用更好地串聯起來,在水利水電、醫療,包括我們的智能制造、智能汽車各個領域,把創新的這些算法成果轉化成生產力。
培養人才 夯實根基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人才支撐。目前,湖北已有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探索全新人才培養模式。
本周,中南民族大學機器人學院迎來首批30名新生。在“開學第一課”上,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紛紛亮相,可應用于修復文物、治理荒漠等不同場景。

中南民族大學機器人學院大一新生 趙梓印:我最想研究治理沙漠化綠植機器人,回到家鄉去,治理家鄉的沙漠。
這是湖北省首家以“機器人”命名的學院,也是國內民族高校首所機器人學院,已與格藍若,湖北省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企業達成人才培養合作,將陸續開設未來機器人、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視覺工程3個本科專業,預計未來三年累計招收本科生200人、研究生30人。

中南民族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 楊春勇:我們目前定位在特種機器人,把我們的學生推向企業。
目前,全省70多所院校開設了機器人相關專業,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差異化教學。華中農業大學研制出作物表型檢測機器人,可自動為農田作物進行“體檢”;湖北工業大學為機器人開發視覺系統,實現復雜環境中的精準識別;武漢科技大學作為國內較早設立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今年與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合作創辦學院,并將機器人工程納入首批招生專業,已招收90名學生。

武漢科技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學院院長 肖巧玲:既要在我們的工業領域、醫學領域、新能源領域,還有我們的商業領域結合共同發展。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校長特派代表 海爾曼:武漢高校在科學與研究領域的實力廣受認可,我們相信所有努力終將帶來我們期望的成果。
長江評論·本周:智能產業要的是“滿天繁星”
本周,武漢光谷成立了國內首個聚合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會上,一位國內頭部飛行器企業負責人半開玩笑說,“你們做汽車供應鏈的,哪天不想做了,隨時可以干航空。”他說得其實挺有道理。
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這些看似形態各異的產品,實則技術同源、鏈條相通、應用融合。比如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超70%的供應商來自其汽車產業鏈;東風馬赫動力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發動機進入試飛階段;小鵬則在去年底已經完成了飛行汽車的首次公開飛行。產業鏈集群作戰帶來的成本優勢與技術溢出,正從智能汽車快速滲透至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

這兩年,湖北的人形機器人的飛速發展也是一個“集群作戰”的例證。目前湖北集聚了50多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覆蓋整機、感知系統、“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環節。今年7月,湖北在鏈博會上搭建了全國唯一的人形機器人專題展臺,向全國展示出一條完整、活躍、自主可控的機器人產業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如何在這一重要驅動中體現湖北力量。全國首個聚合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其中的“聚合”二字,正是湖北的回答。當下,湖北正在構建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發展體系——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瞄準前沿突破;以產業能級為基礎,厚植集群土壤;以數字底座為支撐,筑牢基礎設施;以場景應用為導向,推動技術落地;以人才引育為保障,激活創新源頭。這不僅是一個發展框架,更是一套推動智能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領先”的戰略路徑。
智能產業的競爭,早已不是某一項技術、某一家企業的較量,而是整個生態體系的系統競爭。誰能夠率先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形成“繁星滿天”的集群效應,誰就能在這場智能革命中掌握話語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