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銳
大屏幕上,突然“連線”到一位特殊的人物——黃岡師范學院校友、烈士操子凱。“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啊!當這個特殊的‘連線’接通時,我心里其實挺不安的——因為我沒法讓你們看清我的樣子。”
畫面中,烈士的身形挺拔、衣著清晰,面容卻一片模糊。臺下有人悄悄扭頭,有人反復眨眼,有人擦拭眼角……低語聲在體育館內流動:為什么,他的臉是模糊的?
原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莫說一張照片,就連一張完整的紙片都難以存留。“我這一生,從讀書到革命,直至最后倒下,未能留下一張清晰的影像。這是我深藏心底的遺憾……”烈士的話語,通過AI技術與真人配音再現,一字一句,叩擊人心。
近日,在由湖北黃岡市委宣傳部和黃岡師范學院聯合舉辦的弘揚大別山精神“大思政課”的現場,這一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全場數千名身穿軍訓服的大一新生,以及通過鏡頭連接的全市大中小學校3900余名思政教師,高校、中職學校15萬名學生,共同接受一場深沉的精神洗禮。
“歡迎你們跨越千山萬水,懷揣著夢想與期待,從五湖四海會聚到英雄的大別山、紅色的熱土——黃岡!”聲音回蕩在黃岡師范學院體育館內,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夏慧的深情開場,將所有人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卻信念如山的年代。
巍巍大別山,浩浩長江水。黃岡曾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革命熱土,譜寫了“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壯烈史詩。
正如歌詞中所寫:“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輝融進,融進祖國的星座……”操子凱,不過是千千萬萬烈士中的一員。據統計,革命年代黃岡有44萬兒女壯烈犧牲,僅有5.3萬余人登記在冊,而留下照片的,更是寥寥。
“同學們看了九三閱兵嗎?”“戰旗方陣有多少面飄揚的旗幟?”“你們知道哪些戰旗與大別山走出的人民軍隊相關嗎?”夏慧適時發問,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連。
九三閱兵受閱的女子民兵代表談穎堅定地說:“我們要將閱兵中所感受到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融入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2501班學生冉平感慨:“我們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是強國征程的尖兵連。我們應接過這份精神火種,使之在時代長河中不息燃燒、永續光芒。”
“每當回望那段烽火歲月,大別山精神令我熱血沸騰,更感傳承重任在肩!”黃岡師范學院大別山精神宣講團團長甘洪瑤說,課堂上,校友操子凱烈士“囑托”我們,“課堂上多學一點知識,將來就能多為社會作一點貢獻;心里多裝一點家國,就不會在人生路上迷了方向。”我們要以腳步丈量山河,將精神火種播撒在校園晨讀聲里、社區煙火巷陌中、鄉村振興熱土上。
黃岡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陳向軍介紹,數十年來,學校始終致力于保護、傳承和弘揚大別山紅色文化。組建鄂豫皖蘇區革命史研究團隊,牽頭成立湖北省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創辦“大別山紅色文化論壇”學術會議品牌,排演黃梅戲音樂劇《霜天紅燭》,推動大別山紅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同時,學校還加強校地、校企合作,挖掘大別山紅色文化在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價值,讓研究成果寫在大地山河上。
這是一堂讓人熱血沸騰的“開學第一課”,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信念傳遞。黃岡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挖掘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內涵,打造更多深入心靈、觸動靈魂的精品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青年的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光芒。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22日 04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