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9月21日凌晨,因賽后“調休”言論引發輿論爭議的“最快女護士”張水華。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文道歉,她表示,自己的不當言論對單位及領導形象造成困擾和損害,痛悔不已,今后會將工作與愛好分得更清,絕不會因個人事務影響工作。

8月31日,張水華以2小時35分27秒奪得哈爾濱馬拉松國內女子組冠軍,當時她正值生理期,運動褲和雙腿被鮮血染紅,卻依然咬牙堅持奔跑,這一幕讓很多人贊嘆不已。然而,當她面對鏡頭,哭訴“領導不支持她調休,要她自己去跟同事商量”的一番話,掩蓋了她奪得佳績的勵志色彩,并且立刻將她拖入“不知感恩,過度利己”的輿論漩渦。
一句話之所以掀起滔天巨浪,并不是因為網友不理解張水華對馬拉松的熱愛,而是在工作節奏飛快、壓力無處不在的當下,人們很難認同將個人愛好置于工作責任之上,要求同事奉獻周末成全她追求夢想的心態。

共鳴與不滿的背后,是無數普通打工人面臨的真實的、日常的矛盾與掙扎:加班多,雙休難,個人時間被擠壓。尤其是在護士這樣一個承載著高強度的工作與責任的崗位上,當有人想憑借“跑得快”的標簽獲得特殊照顧時,自然觸碰到了大眾對公平的敏感神經——你想要周末跑馬拉松,其他人也想周末去學畫畫,陪家人,出去旅游啊,憑什么你的愛好就高人一等?張水華的言論失當,心態失衡,恰恰就是點燃了反感“特權”,吁求公平的社會情緒。
從張水華詳細的、條目式的道歉信來看,可以看出她的確很后悔,并且試圖挽回影響。她承認了自己言論不當,向單位、賽事和網友致歉,并承諾未來將更謹慎言行、分清工作與愛好的界限。在輿論持續發酵、贊助商解約、網絡批評蜂擁而至之后,道歉是必要的危機應對,也是對公眾關切的回應。
道歉的姿態當然要鄭重,但真正考驗誠意的,是張水華是否真的從心態上認識到問題根源。她其實不僅是“說錯了話”,真正需要糾正的,是將個人愛好凌駕于工作責任之上的潛在認知,以及忽視同事可能因自己調休而增加負擔的考量。職場中,平衡工作與個人愛好的關鍵,不僅是“分清界限”,更要懂得兼顧他人感受,維護良好的團隊協作關系,這一點若能在道歉中,在今后的行動中進一步體現,或許更能獲得諒解。
有網友認為,張水華道歉是“怕了”而非“悟了”,是迫于壓力的妥協。事實上,這場風波的代價遠超預期:持續遭遇網絡批評、商業合作中止、甚至職業穩定性都受到沖擊。但無論初衷如何,她已為自己失衡的心態、輕率的言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輿論監督的意義不在于將人逼至墻角,而在于推動反思與成長。既然她已公開道歉并反思,社會不妨給予一定的空間,讓犯錯者有機會在實際行動中修正方向。過度的輿論追責往往會偏離事件本身的討論價值,適度的包容也是社會理性的體現。
這件事遠不只是張水華一個人的教訓,也折射出部分行業工作繁重、調休困難的普遍問題,這是許多打工人共同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它提醒每個人在追求個人目標時,需多一份對他人的體諒,避免陷入“利己主義”的誤區;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從制度層面尋求突破,通過更合理的工作安排、更靈活的調休機制,為人們在工作之余留出發展愛好、陪伴家人、完善自我的空間。
跑馬拉松與人生奮斗其實頗有相似之處,奮力向前,堅韌不拔固然可貴,但一味沖刺,過度執念,也很難持續向前。無論是腳下的跑道,還是職場的道路,真正的“快”,不在于一時速度,而在于懂得調整步伐、尊重規則、體諒同行者,一個人或許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跑得更遠,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這位愛跑步的護士,也適用于每一個在壓力中奔跑的現代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