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遇上丹麥領先的生豬養殖技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年來,中國與丹麥在生豬養殖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依托雙方顯著的互補優勢,逐步構建起互利共贏的可持續伙伴關系。
從數據上看,丹麥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種豬來源地之一。據中國畜牧業協會及海關統計,2022年丹麥種豬占中國進口種豬總量的比例超過40%。另據丹麥農業與食品委員會的報告,2023年丹麥向中國出口豬肉21萬噸,體現出兩國在農產品貿易上的緊密紐帶。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強勁的貿易往來,更是資源協同與能力互補的直觀體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中國約占世界豬肉總消費量的45%,并始終致力于推進農業的高效化與綠色轉型。丹麥雖國土面積有限,卻憑借“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組織模式、SPF(無特定病原)種豬育種技術和智能化管理系統,成為全球養豬業的技術高地。雙方的合作早已超越簡單的技術引進或產品貿易,拓展至聯合研發、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和市場開拓的全產業鏈維度。
在技術合作方面,丹麥的基因選育技術和精準養殖方案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丹麥種豬公司丹育(DanBred)已與多家國內大型養殖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推動生產指標的提升。根據中國本土企業牧原股份2023年年報,該公司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PSY)已超過29,不斷逼近國際先進標準。同時,自動化飼喂、環境控制等技術的應用,也使許多示范養殖場將育肥周期控制在160天至170天。
物流與市場融合同樣成效顯著。依托中歐班列,丹麥豬肉輸華的運輸時間較海運大大縮短,顯著提升了產品的時效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的貿易企業和飼料加工廠也成功引入了丹麥的乳清蛋白等副產品,實現了兩國供應鏈資源的雙向互補與暢通。2024年4月,兩國續簽《關于生豬養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將在育種、飼料加工、冷鏈物流等環節加強制度性合作,標志著中丹農業合作進入系統推進的新階段。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在綠色農業方面理念相通。丹麥的“種養結合”模式實現了畜禽糞污近乎百分之百的資源化利用,與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所倡導的綠色、低碳方向高度契合。丹麥官方數據顯示,其生豬群沙門氏菌血清陽性率長期控制在1%以下,部分年份甚至低于0.5%,為行業樹立了生物安全標桿。在“同一健康”理念框架下,兩國未來有望進一步共建食品安全與質量認證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盡管中丹養豬合作仍面臨諸如種豬適應性改良、飼料價格波動應對和技術推廣均衡化等挑戰,但這些議題也在激發更深層次的創新協作。從聯合研發、人才培訓到數據共享與金融支持,兩國正在逐步形成一個多維度、可持續的產業鏈共同體。
丹麥農業與食品委員會主席埃里克·延森表示:“中國市場的深度與丹麥技術的精度結合,正在重塑全球農業價值鏈。”中丹養豬合作不僅推動了兩國農牧業現代化,更體現了雙方在食品安全、綠色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領域的共同愿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